陶志堅
摘 要: 高中生物是一門理科,但有部分人把它當做文科在學習,使它變了“姓”。本文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作了分析歸納,并就如何避免把高中生物當文科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中生物 理科 教學策略 教學評價
一
高中生物到底屬于文科還是理科,其實答案大家都知道,當然是理科,但很多現象卻讓我們對生物姓“理”產生了疑問。比如,一些學校在臨近考試前,會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背”生物;很多學生、家長,以及部分非生物學科的老師認為,學習生物只要多花點時間,記記背背,就能考好。因此在這些人眼里,生物這門課儼然成了理科中的文科。
為什么在這些人的眼里,生物變了“姓”,或者成了一門理科中的文科呢?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學生缺少對生物概念內在聯系的理解
生物學科中有很多概念,這些概念往往是對生物現象、事實進行的描述、說明或闡釋。概念的掌握,固然對學習生物有很大幫助,但只熟記這些概念,或僅僅是這些概念的簡單堆砌,而缺乏對概念背后和概念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解,是不可能學好生物的。如在上遺傳學內容時,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就是一系列的概念,如“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親本、子一代、雜交、測交、性狀分離”,等等。學過遺傳學的人都知道,僅記住這些概念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與掌握遺傳學本質和規律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2.教師對教材內容的不當處理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現象或生理過程、揭示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教材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一些生命現象和生理過程,往往把其人為地拆分成若干個過程進行描述。如把光合作用過程分為光反應階段和碳反應階段;把需氧呼吸分成糖酵解、檸檬酸循環和電子傳遞鏈;把有絲分裂間期分成G1期、S期、G2期,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等等。如果老師側重講授這些片段式的過程,缺乏對這些過程有效的串聯和還原,那么所謂已“熟記”課本內容的考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解答那些需要從整體角度和動態過程考慮的問題。
3.教學評價過于側重記憶內容的檢測
學生接觸生物課的第一年,通常要面臨的是會考,同時這一年是學生打基礎的一年,因此,平時做的練習和試卷往往側重于基本原理、概念和過程的考查,有些試題甚至直接來源于課本上的原話。那些善于“背”課本內容的學生往往能得到高分,而數理化成績較好,但不習慣“死記”的學生往往生物成績平平。這樣的教學評價無疑在告訴我們的學生,要想生物考高分,只要多記多背就可以。
二
針對上述原因,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才可能不使學生產生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這樣的錯誤想法呢?我認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可作參考。
1.注重知識之間的整體性、邏輯性
作為一門理科,生物具有理科特有的思維方式,注重知識之間的整體性、邏輯性。我們不反對記憶,任何學科都是需要記憶的,數學、物理、化學中不也有很多公式需要記憶嘛?但是簡單地片面地對生物學概念和過程進行記憶是學不好生物的。如在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這些內容時,開始階段對每個生理過程進行分段式教學和記憶,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到一定層次后,不僅需對每個生理過程進行整合和還原,而且需對不同生理過程之間進行有效串聯和整體性考慮,很多學不好生物的學生,往往就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我舉一個例子:有些學生想當然地認為當植物接受光照時,它就釋放O■,吸收CO■。假如我們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話,就很容易想到,當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時,植物是吸收O■、釋放CO■的。只有當光照強度超過一定值后,植物才會釋放O■,吸收CO■。這樣的片面理解,根源在于學生割裂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原本緊密聯系的生理過程,沒有把它們當做一個整體進行考慮。雖然生物學科不像物理和化學學科那樣重視數字上量的變化及數學上的推理過程,但它也十分重視過程的邏輯性,這一點在遺傳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遺傳學中,無論是已知親本基因型推算子代的表現型和基因型,還是由子代推親本的組合,都需結合數學的相關知識,尤其是概率知識解答,這些都十分強調思維的邏輯性,靠死記硬背是解答不了問題的。
2.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
實驗是理科區別于文科的一個重要內容。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生物和物理、化學這些理科一樣,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的,生物知識的累積,其本質都是依靠實驗不斷獲取和證實生命現象和生理過程。可見,生物作為一門理科,實驗教學是理所應當需要加強的。但現實由于種種原因,實驗教學往往發生了扭曲,實驗“口頭化”、“紙上化”替代了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很難對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理過程有深入的理解,同時缺乏相關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重視實驗教學,關鍵在教師這方面,老師不僅要在思想上對實驗教學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地滲透實驗的思想,創造實驗的條件,為學生提供實驗的機會。
3.改進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式
教學評價,簡單地講就是通過組織開展一些考試、評估、測試等教學活動,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各方面的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教師的教學和對學生的學習都起到導向性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評價的內容上,只側重對記憶性知識的考查,就無疑會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反觀各地的生物高考試題,不僅題型、內容新穎,而且十分重視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處理信息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果我們的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而不能綜合地、靈活地應用所學生物學知識,那其在高考殘酷的競爭中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由此可見,平時的教學評價除了適當地檢測有關生物學記憶性的概念、生理過程以外,更應該檢測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理解和應用的能力。教學評價方式也應該加以改變,目前高中生物教學評價被狹隘地局限在了考試成績上,分數成了評價教學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充滿變化和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教學評價應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不但要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內容、方法、過程等方面進行相應評價,形成多元化評價方式,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