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摘 要:從注重發展學生興趣,實現創新;創新意識是進行高效教學的關鍵等方面介紹了如何做好初中數學教學的工作。
關鍵詞:心理教學;激勵教育;創新意識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高效學習的基礎,只有營造了學生適應且喜歡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主動自覺地吸收新知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是為提高學生數學素質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每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一、注重發展學生興趣,實現創新
1.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外界的壓力可能只會作用于學生一時,而興趣則可以作為一股持久的力量激勵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此外,還要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增強,在不斷的想象中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塑造。允許學生在知識界定的范圍內犯錯誤,改正錯誤,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正視問題、改正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要啟發學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產生動力,并充分認識自身學習方面的不足。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發展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2.建立獨特的解題技巧,發展學習興趣
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解題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而是較為靈活的。因此,教師通過對題目的解答,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運用多種解題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調用多方面的知識,將幾個方面的知識聯系在一起,既可以對以前的知識進行鞏固,也可以扎實對新知識的利用。多個角度思考能夠讓學生更加周密地解決數學問題,改變思考方式。巧妙而精確的解題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問題的敏感度。內在興趣與外在鼓勵的結合,可以使學生處于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之中,使學生在熟練掌握理論之后更加注重對理論的實踐,全面掌握新知識。錯題的舉例能夠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舉一反三。此外,要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墨守成規只會停滯不前,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表達,創新求異,尋找靈活準確的解決方法。
3.正確引導學生認識,樹立正確觀念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于新知識的吸收并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調整學生的心態,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有動力地學習,減少批評,以免學生產生對數學的厭學心理。教師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敏銳洞察有利于教師準確尋找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只會理論而不會實踐,學再多都只是空話,因此,老師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更多表現的機會。要注意課余作業的優化,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使學生在課余能夠有更多的實踐時間。
二、創新意識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關鍵
教師如果沒有正確、系統的教授方法,學生的思維模式就會一成不變。社會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創新意識是指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能夠不斷探索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勇于改變傳統課堂上的嚴肅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想象,自主解決。有效的師生互動更能帶動學生思考,活躍的課堂氛圍是高效學習的前提。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換句話說,興趣也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因此,比起傳統的學校教學,發掘學生的興趣并因材施教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生好奇心強,抓住這一心理變化,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出發,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繼而向所學內容靠近,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一欲望的挖掘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內外動力。除了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則為學習環境。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人物,他在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同時,還要重視自身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成績,教師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講課和學生的成績,而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要勇于挑戰傳統的古板嚴肅的課堂,只有活潑愉快的課堂氣氛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沒有成績壓力和不拘謹的課堂氛圍中能夠讓學生更加大膽地解決問題。老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培養起來。
2.激勵教育,全面發展
激勵是最好的外在動力。如果對學生只知道批評,學生不僅會產生叛逆心理,甚至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來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形成一套完整、準確的解題思維模式。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保證,由此看來,學習習慣至關重要,教師要教給學生系統的學習方法,傳統只教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方法已經趕不上時代的變遷,只有全方位地教授,才能使學生掌握有血有肉、更加全面的知識,才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備獨特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戰勝其他競爭者。而數學就是培養出色思維的一門學科。教師要充分、高效率地利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采用以上方法,促進初中課堂的創新,營造融洽、舒適的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更加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盡一名中學教師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楊長智.試論初中數學創新思維培養對策[J].神州,2013(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