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孟君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孩子性格活潑,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欲,相反,這個年紀的孩子耐力不足,容易浮躁。所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再不適合當下的學生,如何將教學方法創新,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新教學;方法
語文是一門綜合類的學科,語文的學習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社交能力有直接關系,初中語文又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種種情況表明,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勢在必行。下面筆者就初中語文的創新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下語文教學的弊端
1.教學方式單一
我們現在的教學中,仍以“黑板、粉筆、教材”為主,老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初中生是活潑好動的,缺乏耐力,無法集中注意力,同時課堂上缺乏互動,所以很容易溜號,回答不上問題,或者不愿意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沉悶。
2.教學理念老舊
目前,語文教學多是以老師講課為中心,強調學生勤奮刻苦,老師在講臺上講,不重視學生的聽課狀態,學生有時會聽得昏昏欲睡,這對學生的學習十分不利。
3.過分依賴教材
語文教學是一項具有靈活性的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過度依賴教材是不能達到教學目的的,教材只是一種引導,可是目前大多教師的教學還是依賴于課本,書上寫什么,老師就講什么,并且還會要求學生大段大段地背誦。這樣更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思維的創新,使學生反感,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這與我們的語文教學目的大相徑庭。
二、創新教學的措施
1.開展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CAI)最近幾年在教學領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互動性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例如,在教學《再塑生命》這篇課文時,文章講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和“愛”的含義是一個初中生無法深刻理解的。CAI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通過播放海倫·凱勒的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影像感知主人公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的人生態度。播放完畢后,我們再結合課文分析,學生才會深刻理解課文中“重新塑造生命”的真正意義,提高學習能力。課后安排學生寫讀后感,用自己的文字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2.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在當代教學中,學生才是教學中絕對的主角,要讓孩子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發光,釋放自己的能量。在閱讀一篇文章之后,要讓學生對文章主旨和大意有一定的了解,老師要不斷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例如,以《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為例,學生和老師互換角色,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整理思路,自己設計并講解。老師在學生講解結束之后給予點撥和總結。學生在整理資料、設計和講解的過程中,掙脫了書本和老師的束縛,獨自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積極的參加到學習中。
3.豐富的素材
豐富的素材要從生活中去提取,生活是我們創造的源泉。生活中的事物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時,可以結合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讓學生通過影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我們還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或者看一些相關的愛國教育題材的書籍,然后再學習《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篇課文,這樣學生就會深刻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
總之,初中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的重要時期。所以,有效科學的創新教學才能促進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社會打造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劉英.新時期初中語文創新教學的探究[J].讀寫算:教研版, 2013(1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