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此,提出區域農村初中學困生出路研究,以解決困擾教育工作者多年難以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區域;農村;初中;學困生
一、研究背景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學困生的數量快速增加。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是中國夢大背景下的大勢所趨。
學困生問題日益受到各國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從大量的調查結果來看,學困生嚴重困擾著各國教育的發展,甚至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二、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學校承擔著培育人才的重任。在面對生源復雜,“學困生”增多的形勢下,加強“學困生”出路的研究,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意義重大。現代教學理論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利用理論,通過實踐和探索,能找到一個大面積轉化學困生出路的方法,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的人文關懷的本質,這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城鎮化進程發展的需要。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對學困生出路的研究,最終實現“學生成材、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和諧目標。
2.通過對學困生出路的研究,對縣域農村初中學困生的出路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為農村學困生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陽光大道。
四、研究內容
1.通過對學困生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在農村初中增加職業技術課程供學困生自己的愛好選學。
2.通過對學困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的研究與分析,探究農村初中與職業技術學校聯合辦學,自初中二年級開始提前學習職業技術。
3.通過對學困生正確歸因及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找到適合學困生出路的好的就業方法。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創新之處
在日積月累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參加社會實踐為出路。通過對學困生出路的研究,探求一條幫助學生成材的思路。以調查法和測試法為主,附以分析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和文獻參考法等。
通過實踐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農村初中學困生出路的研究培養對策。學校只有不斷提高師德修養,轉化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特別是在農村初中增加職業技術課程供學困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學,才能讓學困生真正地學到未來職業需要的專業知識。
參考文獻:
[1]韋秀清.提高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11(1).
[2]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7-01.
注: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區域農村初中學困生出路研究”(課題編號:JG14CB27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衛紅,女,1967年4月出生,本科,就業單位:建平縣哈拉道口鎮中學,研究方向:基礎教育。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