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星 劉曉萍 李琦
摘要:慢性腎臟病(CKD)作為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并無特效藥物能夠控制延緩其進展,其治療關鍵在于早期干預治療、延緩腎損害進展、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這與中醫“治未病”思想注重預防和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加之中醫認識疾病的整體觀和診治疾病的辨證論治思想以及多樣的養生保健治療方法與手段,發揮中醫藥優勢,從中發掘有效防治CKD的中醫藥療法前景廣闊。
關鍵詞:治未病;慢性腎臟病;思路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R6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13-03
2006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將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腎臟病日(WKD),目的在于引起全世界對慢性腎臟病(CKD)的關注,并積極行動起來以減輕CKD對于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CKD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并發心血管疾病率高,但知曉率低、防治率低、并發心血管疾病認知率低,目前已成為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世界范圍內CKD發病率已達10%左右[1]。我國近期調查顯示CKD發病率為9.42%-18.32%,知曉率為1.93%-14.45%[2-11],各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發病率略有差異,但總體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CKD的危險因素與吸煙[8]、女性、年齡增加[9-10]、高血脂、高尿酸血癥、腎結石、貧血、糖尿病、肥胖、高血壓[11]等相關,且CKD本身是認知功能障礙[12]、心血管病(CVD)不良事件[13]的獨立危險因素。CKD患者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最終都將進入到終末期腎病(ESRD)。目前并無特效藥物能夠控制延緩CKD的進展,故早期干預治療,延緩腎損害進展,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是治療的關鍵。
“治未病”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靈樞·逆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經過歷代醫家和學者的繼承和發展,“治未病”含義有四[14]:一是未病養生、防病在先;二是欲病救萌、防微杜漸;三是已病早治、防其傳變;四是瘥后調攝,防其復發。“治未病”思想注重預防和防患于未然的理念,這與CKD的早診斷、早干預治療與延緩腎損害進展的觀點是一致的,加之中醫認識疾病的整體觀和診治疾病的辨證論治思想以及多樣的養生保健治療方法與手段,因此發揮中醫藥優勢,從中發掘有效防治CKD的中醫藥療法前景廣闊。筆者在多年對腎臟疾病的中醫、中西醫診療過程中,對CKD的早期防治和干預治療積累了一些經驗,現敘述如下。
1加強衛生宣教,定期健康體檢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KD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征等疾病、家族遺傳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CKD日益增多。要通過媒體普及、社區推廣、醫院宣傳等多種途徑積極宣傳CKD知識,尤其是加大在經濟落后地區和農村的宣講力度。宣講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和不良生活習慣對腎臟的危害,通過控制血壓、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應用ACEI和ARB藥物等措施可對CKD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早期發現腎臟疾病能使CKD發病率減緩20%~50%。對一般人群而言,定期健康體檢是早期發現腎臟病的最好方法,尿常規、血清肌酐檢查可以初步篩查出是否患有慢性腎臟病。健康體檢還可發現CKD的相關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
2注重飲食調養,堅持適度運動
規律、合理、均衡的飲食能維持和促進身體健康,增強自身抗病能力。CKD患者應不吸煙、不過度飲酒,選用低鹽低脂低蛋白飲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海鮮、牛羊肉、發物及辛辣之品。依四時之氣選用食材,并針對CKD患者的不同體質類型選用不同的食材,陰傷者潤之,陽虛者溫之,氣虛者提之,血虛者補之[15]。同時要進行適當的運動以鍛煉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一般采用比較緩和的方式如步行、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運動量不宜過大,此外CKD患者運動必須根據年齡與具體病情而定,嚴重水腫、難治性高血壓、心功能不全、嚴重貧血以及急性感染等情況下不宜運動。
3加強醫患溝通,促進自我管理
CKD患者一旦得知需要進行長期藥物治療以及藥物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后,往往會對治療產生不認同感,出現迷茫、無助、焦慮、悲觀、抑郁、煩悶、絕望等情緒,導致患者對醫囑的低依從性,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同時CKD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16],有其自身的特點,其有效防治不單是簡單地用藥物控制,更注重于引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加強疾病管理和保證醫患之間的反復溝通,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況,耐心傾聽患者訴求,消除不良情緒影響,使患者更清楚自身的病情,對醫生治療的目的更了解,引導患者選擇按正規療程治療,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從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變的能力[17]。
4標本兼治,扶正祛邪
防治CKD不僅要采取措施防治腎損害的進展,也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還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以阻斷危險因素對患者的影響。中醫理論認為:CKD患者多為本虛標實證,本虛多為肺、脾、腎三臟的虛損,標實則多為外邪、濕熱、瘀血等。論治時不能僅限于“見腎治腎”,而是要謹守“陰虛為本,濕熱、瘀血為標”的病機特點,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輕重緩急,采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宣氣化濕,開啟上源”、“和解少陽,暢通氣機”、“清熱利濕,行其決瀆”、“滋陰解毒,交濟水火”等原則,以去除邪氣,恢復機體正常生理狀態。
5中西合璧,有機結合
提倡“中西醫雙重診斷、中西藥有機結合”的診療思路和方法,先用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和方法,明確是何病,然后按照中醫辨病辨證的方法辨明是何病證,施行“病證結合”的診斷模式,明確疾病的病因病機,嚴重程度,可提高CKD治療敏感性和對疾病預后的判斷。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以中醫四診八綱理論為核心,對于CKD的不同分期和臨床表現有針對性地選擇中醫藥進行辨證論治,同時使用在臨床上療效得到驗證的中成藥單方和復方藥物,發揮中醫藥在治療上的優勢,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西藥副反應。
6找準規律,辨證論治
注重把握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共同特征,找尋規律進行診治。CKD患者普遍存在血瘀的病理狀態,治療中一定要加用活血化瘀藥物以改善腎臟微循環,恢復腎臟生理功能,此即所謂“瘀血不去,腎氣難復”。CKD患者體內有感染存在時臨床常表現為濕熱證,治療時應先清除濕熱,若濕熱留戀或濕熱未凈時治本,就會造成閉門留寇,導致患者長期蛋白難消,此即所謂“濕熱不除,蛋白難消”。CKD患者水腫明顯時,病性以邪實為主,且因脾虛致實者多見,治療宜因勢利導,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藥物使邪有出路,同時兼補脾虛,使脾胃升降恢復正常,三焦通利,則水液氣血運化回復正常,精微物質得以輸布運達而病自愈。
參考文獻:
[1]丁小強,吉俊.慢性腎臟病患者對比劑腎病的危險因素[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2,21(1):55-56.
[2]唐盛,彭小梅,吳潮清,等.廣西城鎮與農村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狀況比較[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1,27(12):890-894.
[3]趙紅娟,陸晨,岳華,等.烏魯木齊市天山區35歲以上成人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0,26:409-415.
[4]侯振江,牟兆新,戴勇,等.滄州市農村居民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J].醫學綜述,2010,16:2053-2057.
[5]李瑛,周樂天,劉伏友,等.湖南省長沙縣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0,26:9-14.
[6]羅洋,諶貽璞,李文歌,等.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成人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8,24:609-613.
[7]徐瀟漪,多景華,羅洋,等.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成人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0,26:422-426.
[8]王凡,葉平,肖文凱,等.北京部分地區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慢性腎臟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3):256-259.
[9]郭宗琳,王啟榮,周雅南,等.成都市城市人群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2,28(6):444-449.
[10]王德光,郝麗,戴宏,等.安徽省成人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2,28(2):101-105.
[11]黃燕萍,王偉銘,裴道靈,等.上海城市社區成年人群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8,24(12):872-876.
[12]黃寶延,李崢.慢性腎臟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研究的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9):1099-1101.
[13]王桂華.慢性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9):823.
[14]王天芳,孫濤.亞健康與“治未病”的概念、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10):929-993.
[15]李琦,杜義斌.實用中西醫結合老年腎臟病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225.
[16]劉旭生,盧富華,吳一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慢性腎臟病管理模式[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0,11(12):1121.
[17]吳一帆,蘇鏡旭,傅立哲,等.慢性腎臟病患者飛信隨訪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8):119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