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從英+劉金録
摘要:分類高考模式的倍增效應,主要體現在各級各類教育的重新定位、再度融通上,最終將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這樣的倍增效應,在某種意義上有其水到渠成的必然性,而更多的則應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有意而為、主動拓展。
關鍵詞:拓展;分類高考;倍增效應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0-0008-04
實行分類高考,是我國教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改革舉措。然而,與其說高考改革自身具有重要價值,倒不如說在高考改革之后而產生的倍增效應具有更加重要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在于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再定位與再融通,以及重構我國教育新體系方面。
兩類教育的再定位
實行分類高考,必然導致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功能及教育目標上產生新的變化,乃至重新定位。
(一)基礎教育的再定位
當前,基礎教育的定位是以對受教育者施以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培養公民基本素質為目標。從理論上講,這并沒有錯。但仔細審視其現實,卻有明顯缺憾:一是功能性偏失。即通過不斷的選拔與淘汰,實際上強化了學生發展層次的劃分,而忽視了學生發展類型的區別。二是導向性偏失。即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過于注重學術型人才培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技術型人才培養。
為了彌補上述缺憾,必須對基礎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其定位要點是:第一,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介入職業教育內容。如通過整合勞技課和課外科技活動,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第二,在職業啟蒙教育的基礎上,開設正規的職業科目。這既包括普及性的職業通識教育,也包括以學生“成長檔案”為依據的具有初步職業定向性質的培養。第三,為學術型和技術型兩類高等教育輸送合適生源。即由單向輸送向雙向輸送轉化,為兩類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同樣牢固的基礎。
顯然,基礎教育再定位的核心目標,是將僅注重培養學術型預備人才,向既注重培養學術型人才、又注重培養技術型預備人才轉型。
(二)職業教育的再定位
當前,職業教育基本定位于進行科學技術理論和職業技能教育與訓練。但在實際執行中,也有明顯缺憾:一是教育體系不健全。即僅有中專、大專兩個層次,鮮有本科層次,研究生層次基本空白,故被指為“斷頭教育”。二是中職和高職銜接不暢。所謂“中職接高職”,主要著眼于架設升學通道,雙方缺乏相互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三是職業教育“普教化”傾向值得關注。
實行分類高考之后,為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定位,有幾件事是必須要做的:其一,構建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即建立與普通教育(學術型教育)相同的辦學層次架構;設立從中專到研究生教育的統一教學計劃、課程結構和教材體系。其二,確立明晰的職業教育目標。近年來,一些職業院校提出的“中專加中級技工”和“本科加技師”的培養目標值得推廣。其三,優化職業院校的教育模式,著力扭轉脫離產業、脫離實際的非職業性傾向。
概言之,職業教育再定位的核心問題,不是原有定位不確切,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使之更加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再定位
當前,普通高等教育的突出問題,一是過于偏重規模擴張和層級升格,忽視內涵發展和質量提高;二是過于偏重學術型人才培養,忽視技術型人才培養。而高職教育的突出問題,一是仍然存在偏重“學科本位”的辦學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與生產實際和產業結構相脫節;二是教育層次過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在某種程度上陷入“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困境。
實行分類高考,為兩類高等教育作了形式上的再定位。而如何將這種新定位落到實處,還需下一番工夫。就普通高校而言,主要是壓縮規模、提高質量,集中優勢資源,切實造就一批學術型杰出人才,以提升國家的整體科技實力。對高職院校而言,主要是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排頭兵作用,著力建設層次完備、銜接緊密、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能引領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職教體系,造就一批技術型領軍人物和數以億計的創新型勞動者。
簡言之,高等教育再定位就是要充分發揮兩類高校的各自優長,為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相同的發展空間,合力推進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是國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行分類高考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的延伸效應。因此,順應形勢、有所作為,就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的必然選擇。
兩類教育的再融通
實行分類高考的要旨,表面上是促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各司其職、各展所長,而深層次的目的,卻應當是促進兩類教育的進一步融通。
(一)教育理念的再融通
盡管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是分屬兩類不同性質的教育,但在教育理念上卻有許多共通之處。
第一,都要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因為無論哪類教育,都不能流于空談,無論哪類人才,都應當知能兼備。所以,應像黃炎培先生所倡導的那樣:“一面做,一面學。從做里求學”。將教育目標界定為“是給人家一種實際上服務的知能,得了以后,要去實地應用”。
第二,都要秉持為社會需要服務的宗旨。普通教育為各科學領域的發展服務,職業教育為諸技術領域的發展服務,其實是殊途同歸的,都是為社會需要服務?,F今的理、工、農、醫乃至藝術、軍事院校,無論稱之為普通教育也好,稱之為職業教育也罷,都不能脫離具體的產(行)業而存在和發展。
第三,都要以造就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當今的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但無數事實證明,其本質卻是教育水平的競爭,是人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的競爭。毋庸諱言,在前一時期,無論哪類教育,在造就創新型人才方面都有較大欠缺。當前,要以實行分類高考為契機,切實補上這塊短板,并應努力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
(二)教育模式的再融通
簡而言之,普通教育模式具有“學科本位”的特征,主要表現是學科劃分嚴謹,知識結構系統。而職業教育模式具有“能力本位”的特征,主要表現是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強調能力的實踐性。
學科本位與能力本位并非是截然對立的,只是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教育而已。那么,普教模式與職教模式的契合點在哪里?答案是素質教育。這主要體現在:(1)發現人的價值。學術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有著同等的社會價值,實行分類高考,只是為他們鋪設了適合于不同發展趨向的成才路徑。這兩類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充分發掘和展現他們的社會價值。(2)發揮人的潛能。任何教育的價值都在于把自然人的潛在能力激活,使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自主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教育門類,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顯然是分類高考的要義之一。(3)發展人的個性。個性是創造性之源,各類教育都要著力造就既遵循科學規律、又善于創新,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勇于超越,既遵守普遍規律、又敢于標新立異的個性化人才。
(三)教育資源的再融通
實行分類高考之后,學術型院校與技術型院校的教育資源必須實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這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師資融通。學術型院校匯聚了一大批各學科的領軍式專家、學者,可以為技術型大學的專業定向和專業建設提供指導。同樣,技術型院校中富有技術實踐經驗的教師,也可以到學術型大學授課,或兼任普通中小學職業科教師,指導職業啟蒙教育。
二是設施融通。通過校際合作,學術型院校的實驗設施、設備,可以向技術型院校師生開放,以提高其科研水平。技術型院校的實習場地、設備也應當向學術型院校師生開放,以提高其實踐能力。這對于兩類教育的理念融合及造就“雙師型”教師和“雙能型”學生大有裨益。
三是聯合研發。學術型和技術型大學都承擔著國家或地方的科技開發項目,如果開展聯合研發則更能體現集成優勢,較好較快地取得成果。無數事實證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領域,因此,加大技術開發在科技研發領域中的力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增強兩類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科技研發中的深度融合,一定會在提升我國教育水平,進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產生巨大推動力。
教育體系的再構建
實行分類高考必然會催生教育體系的再構建。因此,建議中央政府在適當的時候,以政令方式頒布一部新學制,以利地方執行。至于學制系統的基本架構,筆者不揣淺陋,試提出如下構想(如圖1所示)和建議。
(一)基礎教育
主要指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學和初中學段,以教授普通文化知識為主,酌增職業啟蒙教育和職業科。普通高中學段除設置職業科目外,應完成學術型和技術型人才可培養方向的測試和甄選,在此基礎上實行分類施教。至于普通高中的辦學規模,似以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0%為宜,其升學方向為學術型和技術型高校。
(二)職業教育
系指初等、中等、高等(含研究生)學校職業教育和初、中、高三級職業培訓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可占高中階段教育的60%,其畢業生應達到中級工水平,出路為直接就業或升入高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可占高等教育的70%,招收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入學,以本科層次為主,修業4年。其畢業生應達到技師水平,出路為直接就業或接受研究生教育。
職業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職前和職后培訓。其指向為單一工種(如電氣安裝工)或工種群(如金屬切削加工類)培訓,期限數月至數年不等。初等培訓主要招收初中學段愿接受職業教育者(主要是欠發達地區),學制4年,培養初、中級工。中、高等培訓分別招收初、高中后未升學和同等學力的在職者,學制2~3年,培養中、高級工。此外,還可舉辦緊缺工種培訓(如電焊工)、晉級培訓(如高級工晉升技師)等短訓班,學制依需確定。職業培訓主要由各級人社部門舉辦,可依托全日制職業院校辦學,亦可直接設在中、高等職業院校之中。此外,還要制定相關法令,規定企業的職業培訓義務,強化企業內職工教育。
(三)高等教育
主要包括普通(學術型)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型)高等教育,以及相應的兩類研究生教育。僅就學術型高等教育而言,其宗旨是培養學術型高端人才,造就當今世界前沿科技的領軍式人物,其學術水平應瞄準世界尖端水準。因此,學術型高等教育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壓縮規模、強化內涵。換言之,是將規模掌控在高等教育的30%左右,集中優勢教育資源,精心培育一批學術精英人才。這是適應人才合理結構之舉,也是搶占世界學術高地,增強國際學術競爭力,彰顯大國綜合實力的必然抉擇。
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都要設立研究生教育,前者要側重基礎科學研究,后者則應側重應用科學研究。同時,應注重兩類研究的融合,以打造復合型高端人才。
(四)師范教育
不爭的事實是,學術教育和技術教育所需要的師資是不同的??v觀我國師范教育現狀,是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師范教育的比例嚴重失調。據筆者所知,獨立設置并有一定規模的職業師范院校僅在天津、吉林等省市有幾所,這是長期遲滯技術教育發展的主因之一,也與分類高考之后的教育結構轉型極不適應。
因此,重新構建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大力強化職業師范教育,建議把普通師范和職技師范的規模調整為1∶1的比例。同時,職技師范類研究生教育的占比要適度高于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普通師范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職技師范以招收職業高中畢業生為主、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輔。據悉,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早在35年前就開展了同時從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招收學生的嘗試,并一直延續至今。建議有關部門就此展開專項調研,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
另外,還要保留一定規模的中等師范教育,以培養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及職業啟蒙指導教師。
總之,實行分類高考,釋放出我國教育體系將要進行戰略性大調整的明確信號,預示著各級各類教育必將重新定位、再度融通,最終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這就是分類高考的倍增效應。
分類高考的倍增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有水到渠成的必然性,而更多的則應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有意而為,主動拓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彰顯分類高考的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
注: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費重陽先生的具體指導。
參考文獻:
[1]紀秩尚,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務全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費重陽,劉金録.關于研究制定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6).
(責任編輯:王恒)
學科本位與能力本位并非是截然對立的,只是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教育而已。那么,普教模式與職教模式的契合點在哪里?答案是素質教育。這主要體現在:(1)發現人的價值。學術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有著同等的社會價值,實行分類高考,只是為他們鋪設了適合于不同發展趨向的成才路徑。這兩類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充分發掘和展現他們的社會價值。(2)發揮人的潛能。任何教育的價值都在于把自然人的潛在能力激活,使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自主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教育門類,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顯然是分類高考的要義之一。(3)發展人的個性。個性是創造性之源,各類教育都要著力造就既遵循科學規律、又善于創新,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勇于超越,既遵守普遍規律、又敢于標新立異的個性化人才。
(三)教育資源的再融通
實行分類高考之后,學術型院校與技術型院校的教育資源必須實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這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師資融通。學術型院校匯聚了一大批各學科的領軍式專家、學者,可以為技術型大學的專業定向和專業建設提供指導。同樣,技術型院校中富有技術實踐經驗的教師,也可以到學術型大學授課,或兼任普通中小學職業科教師,指導職業啟蒙教育。
二是設施融通。通過校際合作,學術型院校的實驗設施、設備,可以向技術型院校師生開放,以提高其科研水平。技術型院校的實習場地、設備也應當向學術型院校師生開放,以提高其實踐能力。這對于兩類教育的理念融合及造就“雙師型”教師和“雙能型”學生大有裨益。
三是聯合研發。學術型和技術型大學都承擔著國家或地方的科技開發項目,如果開展聯合研發則更能體現集成優勢,較好較快地取得成果。無數事實證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領域,因此,加大技術開發在科技研發領域中的力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增強兩類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科技研發中的深度融合,一定會在提升我國教育水平,進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產生巨大推動力。
教育體系的再構建
實行分類高考必然會催生教育體系的再構建。因此,建議中央政府在適當的時候,以政令方式頒布一部新學制,以利地方執行。至于學制系統的基本架構,筆者不揣淺陋,試提出如下構想(如圖1所示)和建議。
(一)基礎教育
主要指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學和初中學段,以教授普通文化知識為主,酌增職業啟蒙教育和職業科。普通高中學段除設置職業科目外,應完成學術型和技術型人才可培養方向的測試和甄選,在此基礎上實行分類施教。至于普通高中的辦學規模,似以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0%為宜,其升學方向為學術型和技術型高校。
(二)職業教育
系指初等、中等、高等(含研究生)學校職業教育和初、中、高三級職業培訓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規??烧几咧须A段教育的60%,其畢業生應達到中級工水平,出路為直接就業或升入高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可占高等教育的70%,招收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入學,以本科層次為主,修業4年。其畢業生應達到技師水平,出路為直接就業或接受研究生教育。
職業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職前和職后培訓。其指向為單一工種(如電氣安裝工)或工種群(如金屬切削加工類)培訓,期限數月至數年不等。初等培訓主要招收初中學段愿接受職業教育者(主要是欠發達地區),學制4年,培養初、中級工。中、高等培訓分別招收初、高中后未升學和同等學力的在職者,學制2~3年,培養中、高級工。此外,還可舉辦緊缺工種培訓(如電焊工)、晉級培訓(如高級工晉升技師)等短訓班,學制依需確定。職業培訓主要由各級人社部門舉辦,可依托全日制職業院校辦學,亦可直接設在中、高等職業院校之中。此外,還要制定相關法令,規定企業的職業培訓義務,強化企業內職工教育。
(三)高等教育
主要包括普通(學術型)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型)高等教育,以及相應的兩類研究生教育。僅就學術型高等教育而言,其宗旨是培養學術型高端人才,造就當今世界前沿科技的領軍式人物,其學術水平應瞄準世界尖端水準。因此,學術型高等教育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壓縮規模、強化內涵。換言之,是將規模掌控在高等教育的30%左右,集中優勢教育資源,精心培育一批學術精英人才。這是適應人才合理結構之舉,也是搶占世界學術高地,增強國際學術競爭力,彰顯大國綜合實力的必然抉擇。
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都要設立研究生教育,前者要側重基礎科學研究,后者則應側重應用科學研究。同時,應注重兩類研究的融合,以打造復合型高端人才。
(四)師范教育
不爭的事實是,學術教育和技術教育所需要的師資是不同的。縱觀我國師范教育現狀,是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師范教育的比例嚴重失調。據筆者所知,獨立設置并有一定規模的職業師范院校僅在天津、吉林等省市有幾所,這是長期遲滯技術教育發展的主因之一,也與分類高考之后的教育結構轉型極不適應。
因此,重新構建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大力強化職業師范教育,建議把普通師范和職技師范的規模調整為1∶1的比例。同時,職技師范類研究生教育的占比要適度高于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普通師范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職技師范以招收職業高中畢業生為主、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輔。據悉,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早在35年前就開展了同時從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招收學生的嘗試,并一直延續至今。建議有關部門就此展開專項調研,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
另外,還要保留一定規模的中等師范教育,以培養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及職業啟蒙指導教師。
總之,實行分類高考,釋放出我國教育體系將要進行戰略性大調整的明確信號,預示著各級各類教育必將重新定位、再度融通,最終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這就是分類高考的倍增效應。
分類高考的倍增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有水到渠成的必然性,而更多的則應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有意而為,主動拓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彰顯分類高考的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
注: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費重陽先生的具體指導。
參考文獻:
[1]紀秩尚,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務全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費重陽,劉金録.關于研究制定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6).
(責任編輯:王恒)
學科本位與能力本位并非是截然對立的,只是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教育而已。那么,普教模式與職教模式的契合點在哪里?答案是素質教育。這主要體現在:(1)發現人的價值。學術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有著同等的社會價值,實行分類高考,只是為他們鋪設了適合于不同發展趨向的成才路徑。這兩類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充分發掘和展現他們的社會價值。(2)發揮人的潛能。任何教育的價值都在于把自然人的潛在能力激活,使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自主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教育門類,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顯然是分類高考的要義之一。(3)發展人的個性。個性是創造性之源,各類教育都要著力造就既遵循科學規律、又善于創新,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勇于超越,既遵守普遍規律、又敢于標新立異的個性化人才。
(三)教育資源的再融通
實行分類高考之后,學術型院校與技術型院校的教育資源必須實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這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師資融通。學術型院校匯聚了一大批各學科的領軍式專家、學者,可以為技術型大學的專業定向和專業建設提供指導。同樣,技術型院校中富有技術實踐經驗的教師,也可以到學術型大學授課,或兼任普通中小學職業科教師,指導職業啟蒙教育。
二是設施融通。通過校際合作,學術型院校的實驗設施、設備,可以向技術型院校師生開放,以提高其科研水平。技術型院校的實習場地、設備也應當向學術型院校師生開放,以提高其實踐能力。這對于兩類教育的理念融合及造就“雙師型”教師和“雙能型”學生大有裨益。
三是聯合研發。學術型和技術型大學都承擔著國家或地方的科技開發項目,如果開展聯合研發則更能體現集成優勢,較好較快地取得成果。無數事實證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領域,因此,加大技術開發在科技研發領域中的力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增強兩類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科技研發中的深度融合,一定會在提升我國教育水平,進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產生巨大推動力。
教育體系的再構建
實行分類高考必然會催生教育體系的再構建。因此,建議中央政府在適當的時候,以政令方式頒布一部新學制,以利地方執行。至于學制系統的基本架構,筆者不揣淺陋,試提出如下構想(如圖1所示)和建議。
(一)基礎教育
主要指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學和初中學段,以教授普通文化知識為主,酌增職業啟蒙教育和職業科。普通高中學段除設置職業科目外,應完成學術型和技術型人才可培養方向的測試和甄選,在此基礎上實行分類施教。至于普通高中的辦學規模,似以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0%為宜,其升學方向為學術型和技術型高校。
(二)職業教育
系指初等、中等、高等(含研究生)學校職業教育和初、中、高三級職業培訓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規??烧几咧须A段教育的60%,其畢業生應達到中級工水平,出路為直接就業或升入高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可占高等教育的70%,招收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入學,以本科層次為主,修業4年。其畢業生應達到技師水平,出路為直接就業或接受研究生教育。
職業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職前和職后培訓。其指向為單一工種(如電氣安裝工)或工種群(如金屬切削加工類)培訓,期限數月至數年不等。初等培訓主要招收初中學段愿接受職業教育者(主要是欠發達地區),學制4年,培養初、中級工。中、高等培訓分別招收初、高中后未升學和同等學力的在職者,學制2~3年,培養中、高級工。此外,還可舉辦緊缺工種培訓(如電焊工)、晉級培訓(如高級工晉升技師)等短訓班,學制依需確定。職業培訓主要由各級人社部門舉辦,可依托全日制職業院校辦學,亦可直接設在中、高等職業院校之中。此外,還要制定相關法令,規定企業的職業培訓義務,強化企業內職工教育。
(三)高等教育
主要包括普通(學術型)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型)高等教育,以及相應的兩類研究生教育。僅就學術型高等教育而言,其宗旨是培養學術型高端人才,造就當今世界前沿科技的領軍式人物,其學術水平應瞄準世界尖端水準。因此,學術型高等教育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壓縮規模、強化內涵。換言之,是將規模掌控在高等教育的30%左右,集中優勢教育資源,精心培育一批學術精英人才。這是適應人才合理結構之舉,也是搶占世界學術高地,增強國際學術競爭力,彰顯大國綜合實力的必然抉擇。
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都要設立研究生教育,前者要側重基礎科學研究,后者則應側重應用科學研究。同時,應注重兩類研究的融合,以打造復合型高端人才。
(四)師范教育
不爭的事實是,學術教育和技術教育所需要的師資是不同的??v觀我國師范教育現狀,是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師范教育的比例嚴重失調。據筆者所知,獨立設置并有一定規模的職業師范院校僅在天津、吉林等省市有幾所,這是長期遲滯技術教育發展的主因之一,也與分類高考之后的教育結構轉型極不適應。
因此,重新構建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大力強化職業師范教育,建議把普通師范和職技師范的規模調整為1∶1的比例。同時,職技師范類研究生教育的占比要適度高于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普通師范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職技師范以招收職業高中畢業生為主、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輔。據悉,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早在35年前就開展了同時從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招收學生的嘗試,并一直延續至今。建議有關部門就此展開專項調研,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
另外,還要保留一定規模的中等師范教育,以培養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及職業啟蒙指導教師。
總之,實行分類高考,釋放出我國教育體系將要進行戰略性大調整的明確信號,預示著各級各類教育必將重新定位、再度融通,最終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這就是分類高考的倍增效應。
分類高考的倍增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有水到渠成的必然性,而更多的則應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有意而為,主動拓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彰顯分類高考的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
注: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費重陽先生的具體指導。
參考文獻:
[1]紀秩尚,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務全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費重陽,劉金録.關于研究制定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6).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