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勝利
摘 要: 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帶領學生用評價性眼光學習政治知識、接受政治觀點,同時對政治教材的編寫進行研究,學會研究政治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技巧,提高學習效率;在練習、考試時,用評價性思維審題與解題,避免不必要的失誤,提高準確性。
關鍵詞: 評價性教學 高中政治 應用效果
中學政治教學經過多次改革,教學模式已發生巨大變化,教學效果已經很明顯。但這些教學大多仍以知識性為主,以掌握政治學習的基本技能為主。這種重知識性的教學對于以后政治學習、政治研究與研究社會問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那么中學政治教師如何在完成中學基本教學任務的同時,為高校政治研究、社會研究培養人才?針對高中政治高考要求,如何提高學生的深層次學習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一種新的教學教方法,即評價性政治教學法,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一定的幫助。現對其進行一番闡述,希望對廣大政治教學與政治研究愛好者有所啟示,不當之處,還望諸位同仁不吝賜教。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1]評價性政治教學順應了能力培養的需求,就是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用評價的眼光學習政治知識、接受政治觀點。同時對政治教材的編寫進行研究,學會政治問題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在練習考試時,用評價性思維審題與解題,并與教師交流、分享與合作,最終養成反思的習慣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下面,我們就教學具體操作過程闡述要義。
首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只有擁有一定基礎,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同理,評價性政治教學法需要一定的鋪墊。我們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必須了解或掌握每冊書(或即將上的課本)的宏觀結構或主要線索,分析編者編寫教材的思路與安排,在此基礎上增加自己的看法。比如《經濟生活》的講解,教材在編寫時依據生活實踐依次介紹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換,但是生產四環節的正確順序應當是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我們可以依據理論帶領學生對邏輯順序進行適當調整,將消費這部分放在最后,先從生產、分配、交換理解起。這樣既了解了大概面貌,又體現了自己的思想,不僅便于學生加強對政治的宏觀了解,而且有利于理解知識點安排的內在邏輯依據,從而真正從理性上認識和理解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剖析政治知識奠定基礎,為以后學習樹立坐標,便于記憶。
其次,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講解知識要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各要素的層次與角度,分析各要素與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并逐漸形成分析能力。這種方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還可以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當然,這些完成后,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必然大增。比如:我們在講《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中的措施時,讓學生分析課本,找出措施,并分析歸納要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導學生對這些要點的角度進行分析(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學生一般都能分析得差不多。教師最后對其進行點題糾正。在分析歸納課本上的知識點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在此之外再思考,還有哪些角度和理論和書本知識點相適應?即我們帶有評價性心理理解、接受課本知識與理論。這樣在分析中,學生得到鍛煉,得到成功的體驗,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激發了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氣氛好,教學效果也不錯。
再次,我們在指導學生課后復習時,同樣強調學生先從宏觀上對復習內容進行回憶,回憶時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帶有評價性眼光,對知識進行審視,并形成帶有邏輯關系(更合理)的知識結構網,對知識點與知識結構進行更高層次的認識與掌握。然后在此基礎上,對每個小知識點進行深層次復習與再理解、再反思。在復習小知識時,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用反思的方法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即某些理論或觀點,不是從正面角度順著理解,而是反問為什么這樣?還有什么其他角度?比如:標志類知識點可以反問;根本原因類可以類推層次原因(目的也是這樣的);影響意義類可以擴展,也可以對其分主次;過程可以歸納特點;階段類可以歸納特點;領域類可以歸納特點;事件類與文件、制度類可以比較挖掘角度。在每個章節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估計出卷老師在此可能出什么題?思考后可以討論思路,也可以請老師指點。但不管怎么樣,只要學生評價性地進行學習(深入思維性學習),學習效果肯定會很好,學生的收獲肯定會很大。
最后,在指導學生做練習或考試時,對選擇題、材料題要用一種評價審視的眼光分析題意,尋找其中關鍵點與障礙。任何題目,出題老師都有一定的目的,帶有一定的思路(思維方式),使用一定的技藝,設計一定的障礙。而我們解題能力的高低關鍵就在于能否正確分析題意,還原出卷人的出題思路,找出出卷人設計的障礙并消除它,落實其要求的史實與相關理論,而我們審題只是看題細致一點而已。評價性政治教學要求有意識地評價性地、審視性地審題,即我們首先要考慮:你想考什么知識點?你能怎么考?你設置了解什么障礙,即誤導我們的東西是什么?如果這樣審題,我們的失誤可能會少得多。就如腦筋急轉彎一樣,我們有準備了,一般不會被常見的問題難住,思維也會上升一個層次。比如:選擇題常見的障礙有:根本的、直接的、現象、本質的、經濟的、政治的、思想的、階級的、某一個時期的、什么時候的、哪個的、初步、最最什么、全面的、都、均、或全部不等限定語,如我們不注意,往往在最熟悉的地方出了問題;而材料題,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也是出卷老師最容易做的是多組材料放在一起的標準、依據是什么?通過它們想說明什么?材料中能提取出什么信息?與之相關的課本事實與理論還有哪些?問題中設置了什么限定語言?認識或說的是什么方面的理論等,只要我們注意了,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能很好地解決好答案。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3]評價性政治教學其實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練習中實現思維的提升。
所以,所謂評價性政治教學方法,是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用評價性眼光分析與接受政治知識、理論,并對其進行再加工,構建適合自己的知識結構、理論結構,從而加深學習層次與理解層次,提高學習效率;練習與考試時運用評價性眼光審題剖題進行深入思考與構思,從而避免失誤,提高準確率。它是一種輔助教學方法,而不是一種獨立的教學方法,我們在教學中如果運用得好,其效果必然事半而功倍。
參考文獻:
[1]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第斯多惠(德)袁一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2]老子.第64章.
[3]教學與發展.贊可夫(蘇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