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工作經驗,以面向競技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為研究對象,論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對競技體育的促進和保障作用,詳細論述了努力挖掘并積極利用好競技體育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方法,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競技體育 思想政治教育 促進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c)-0194-02
近年來,我國的競技體育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喜人趨勢。尤其是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驕人佳績,更是極大地提高了競技體育的影響力,競技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日益凸顯。
同時,在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過程中,競技體育正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使我國的競技體育更好地抓住機遇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新形勢下,競技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勢所必然、呼聲日高,對二者關系的探討也非常重要、更加緊迫。
1 正確認識并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競技體育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毋容置疑,這種育人功能同樣表現在它對于運動員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對于競技體育的進步和完善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如圖1)
1.1 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運動員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運動員會自覺地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將自己優異成績的取得與祖國的榮譽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運動員就會深刻認識到自己在運動場內外的表現,不僅是其個人風采的體現,也是國家、民族精神面貌的縮影,不僅代表自己,也代表著民族和祖國。因此,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會激勵運動員在平時刻苦訓練,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去直面挑戰、超越自我。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大賽中,以昂揚的斗志、為了國歌高奏而頑強拼搏。在比賽期間與外國朋友進行交流的時候,在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活動中,注意自己言行舉止的得體,維護祖國的形象,珍視自己國家的國格。
1.2 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運動員正確理想信念的樹立
把握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能使運動員不畏艱難、追求成功。一方面,現實中孕育理想,形成理想,包含著理想實現的條件和因素。另一方面,只有抱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克服種種困難,毫不畏縮,在努力奮斗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實現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統一,創造有價值的競技人生。提及理想,運動員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談到自己想成為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但是,如果不能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個人理想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如果不能充分認識理想實現的艱巨性,就會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遇到曲折和困難的時候消極回避、停滯不前。而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將使運動員最大程度地避免以上兩種情況的出現。
1.3 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運動員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
良好的道德品質會對運動員的生活、訓練和比賽及事業的發展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首先,優秀的道德品質會使運動員受益終身。目前之所以存在著一些反映體育界道德教育不足的問題,并不僅僅是因為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夠明顯,更為重要的是,在運動員年少時期,也就是道德品質培育的關鍵時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青少年時期的運動員往往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到訓練和比賽中,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只有運動成績的提高才能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其他方面素質的提高并不太重要,或者當自己實現冠軍夢想之后,再進一步完善自己也為時不晚,因而就放松了對自身道德素質的要求。但是,要想成功做事,必須首先學會做人。如果一個人連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等基本的倫理道德素質都不具備,就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果,也往往會在個人利益與社會的規范和價值取向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做出錯誤的選擇而前功盡棄。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運動員經歷完整的道德品質培育過程——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養成道德習慣,在品德上達到成熟或比較成熟的狀態,他們才能夠真正將社會道德不僅內化為個體的內心信念,而且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即使面對錯綜復雜的環境和全新的倫理關系,也能夠表現出道德意志的堅定性。
2 努力挖掘并積極用好競技體育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
思想政治教育對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固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競技體育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努力挖掘并積極用好這些資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創新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斷強化。
2.1 競技體育是對大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競技體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具有深度教育功能,能夠通過其特有方式對社會和人們產生積極的教育作用與長久的激勵影響,尤其對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家意識教育和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為主體的文化認同教育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競技體育所傳播的愛國主義熱情在人民群眾中起到了廣泛的政治宣傳與教育作用。在觀看精彩的比賽、心系中國運動員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當與奪冠的英雄們一起歡呼、一起高唱國歌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驕傲與自豪。
競技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動所產生的中華體育精神能夠提升民族的綜合素質,增強其社會適應力和民族凝聚力,能夠改變部分人消沉困惑的不佳精神狀態,引導人們以自尊、自信、自強的面貌去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和風險,能夠激勵人們在與困難的奮力較量中去感受生活的樂趣、品嘗勝利的歡欣、體驗人生的真諦。它促使人們在公正對等的規則下,盡力創造和爭取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努力保障和彰顯自己的基本權利與尊嚴,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們潛在的自我價值和應有的社會價值,社會也會在人們規范競爭和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中變得更有生機與活力。endprint
2.2 大型體育賽事中蘊含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資源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緊迫、意義深遠。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年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也存在著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實效性不強等問題。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戰,僅僅依靠某一種教育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挖掘教育新資源,創新教育新模式,采用教育新方法,著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
奧運會、大運會等綜合性體育賽事具有多方面、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而且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它們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廣泛。
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成為除聯合國之外的,在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世界性活動。當代大學生更是對這些大型體育賽事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和積極的參與。因此,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大型體育賽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大學生在關心自己喜歡的體育比賽、在為比賽作貢獻等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將是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促進。
下面,以奧運會為例,結合奧運會的特點,從不同角度論述其對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一,通過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宣傳和學習,引導大學生形成與新的歷史條件相適應的時代精神。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是世界文明交融的世紀,它呼喚著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世界的和諧美好。這就對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21世紀的時代精神,大學生才能更好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而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宣傳和學習,正是培養大學生時代精神的一個有效途徑。奧林匹克精神的強大生命力在于其實質和核心是一種既鍛煉人的品格、教育人的思想、培養人的道德、關懷個體的全面自由和發展,又追求人類的和諧與公正、謀求全人類共同幸福進步的崇高的人文主義精神。這與21世紀的時代精神不謀而合。
第二,通過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奉獻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環節之一的社會實踐,對于幫助大學生了解和認識社會、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奧運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形式,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科學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更是通過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力和連帶作用,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貢獻社會、接受教育,進而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提升。據調查,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僅大學生賽會志愿者就有74000人之多,占全部賽會志愿者的將近八成,40萬奧運會城市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學生,20萬奧運會拉拉隊志愿者中也以大學生為主力軍,可見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之高。
志愿服務有利于在實踐中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義不容辭的任務。中華傳統美德的各個方面都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而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的正是在實踐中踐行、體驗、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機會。在為運動員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對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領悟得更加透徹;在觀眾服務、交通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懂得了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在禮賓接待、觀賽禮儀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將文明禮讓、舉止得體牢記于心。
與此同時,志愿服務強調社會群體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相互幫助。采用大學生所喜歡的溝通、聯絡和聚集方式,在互助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助中建立信任和友誼,并且在融洽的氛圍中彼此學習,使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等美德在大學生交往和合作的相互影響中不斷得以強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昌頌,寓政治思想教育于體育教學中[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S1):237-238.
[2] 曹壇,李云林,趙炳璞,等,新時期優秀運動隊思想政治工作的走向與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03(3):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