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騁婷
【摘要】文章針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狀、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心理原因進行探討,提出了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這一問題的若干心理干預措施。
【關鍵詞】網絡成癮;心理原因;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462-01
1 激發因素
1.1外部激發因素
1.1.1 因特網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滿足了行為主體的各種需要互聯網上的資源太豐富、太開放,花八門,應有盡有。一方面,網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新奇豐富的大觀園在這里,他們可以自由涉獵,盡情瀏覽,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互聯網的虛擬性也使得他們有了一個超居于家庭、學校、社會之外的第四空間,在此可以傾訴心靈的秘密,模擬現實中的某些場景,部分實現個人的夢想。另一方面,他們交流的內容和獲取的信息魚龍混雜,不乏色情、暴力等富含不良刺激的東西,許多學生在網上饑不擇食地了解各種與性知識相關的東西,甚至是格調低下的黃色圖片、電影,并熱衷于視頻聊天,以至于他們的性觀念十分混亂,誤入歧途者驟然增加[2]。
1.1.2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關心中學生處于一個相對有壓力的環境里。本身學習壓力和青春期身體心里變化,以及家長對此時期學生關心不夠,很多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關心。個體如果在常態社會中缺少尊重和愛的需要,那這個個體的發展就會產生岐性[7]。于是,這部分群體便將現實生活中對尊重和愛的尋求轉向更加自由和開放的互聯網交際與網絡游戲。在更容易“建功立業”的網絡游戲中獲得別人的尊重,在更容易獲得“愛”與“關心”的互聯網交際中獲取別人的關心與愛。
1.2 內部心理機制
1.2.1網絡給學生以高度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他人與社會的認同,需要一種歸屬感。只有在得到了社會的接納和承認之后,才能夠形成穩定的自尊感和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性,才有可能獲得自信和安全感。之所以學生會上網成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網絡能給學生以高度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感[5]。
現實中,我們經常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在網絡上,因為是一種“黑暗”中的交流,可以對自己進行美化,他人也不拒絕。所以,對方所接納的,實際上就是個體自我描述的理想的個體。這樣,在網絡中,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就以一種虛擬的形式融為一體。由此,在一種相互欺騙又相互支持的氛圍中,網絡便給了學生網下所不能擁有的認同感。因此,在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驅使下,學生便對上網樂此不疲并沉溺于網絡世界而不能自拔[1]。
1.2.2 網絡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滿足其自我意識的確立與發展中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在網絡上人人平等,在的保護下可以暢所欲言,不用擔心受到什么審查,帶來什么懲罰,而且觀點越新穎、越奇特,可能得到的反響越大、回應越多。于是網絡便成為學生心目中展現自我的最好平臺,通過扮演英雄一類的脫離現實的角色,可以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來彌補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2 針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的解決對策
“網癮”本身即是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需要診斷、治療。當中學生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時,他們往往缺乏對事情的正確判斷,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自制力。在這種狀況下,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是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三個重要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
防治中學生網絡成癮是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自身互相連動的系統工程,需要組成立體交叉式的防護網絡。首先要立足于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等各個渠道加強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規定上網時間和內容等措施;學校應進行正面的理想與成才教育;社會防范的重點是從源頭上把關,制定出全面有效的法規和管理措施。其次,可以通過強化學生的自我和社會責任感,提升自制力,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3]。必要時需要加強心理干預。
2.1行為主體的自身調節 作為行為主體的中學生應該自覺的學習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抵御不良思想或誘惑的侵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完整的人際關系體系。一是自我反省。孔子曾說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二是要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一個人要學會客觀地、全面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既不能自我膨脹,也不自我貶低。要善于發展自己的長處,還要敢于承認自己的短處。三是要自我心理疏導。同學朋友、家人、老師都是自己的傾訴對象,主動找他們幫助自己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校園的心理咨詢室讓自己得到解脫,通過心理咨詢熱線或心理健康雜志學會一些自我的心理調節的方法。四是自己主動參加一些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諸如溝通、協調、合作能力,責任心,服務意識等,讓自己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情。
2.2通過心理輔導改善學生的“網癮”心理通過心理輔導,讓中學生切身感受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不同,逐漸從心理上擺脫對虛擬世界的依賴。事物的改變往往是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我們要從認知上改善中學生的“網癮”心理。首先讓中學生明確學習是他們的主要任務,身心健康是他們發育、發展的關鍵。然后理出“網癮”對他們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上網需要花錢,而錢不夠便會養成說謊的習慣;上網占用時間過多會疏遠親情與友誼;不利于心理發展等。 有“網癮”的中學生,需要理解和溝通,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協同做好這項工作。不是責罵批評,而是協商共討,找出他們上網的需求,知道他們上網干什么,包括交友、自我實現、情緒發泄、尋找快樂、緩解壓力等。并且要尋找現實中的資源去滿足中學生上網的需求,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去宣泄,去建立安全感、樹立自信心。另外,要加強學生在現實環境中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認識到面對困擾,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解決,而不是簡單的網絡虛擬世界。
3 心理干預
3.1.1代替療法 中學生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來緩解升學壓力,所以不讓其上網,則必須找別的愛好來替代。如游泳、打球等。
3.1.2厭惡療法在左手腕帶上粗的橡皮筋,當有上網念頭時,立即用右手拉彈橡皮筋,橡皮筋回彈便會產生疼痛感,這樣就能轉移并壓制上網的念頭。拉彈的同時,還要提醒自己,“網癮”有危害。
總之,如何幫助中學生盡早建立和適應正確的網絡行為規范,減少網絡給學生們所帶來的損害,是保證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保證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的需要。所以我們要有效的幫助學青少年避免過度使用網絡,預防網絡成癮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刁生富.論網癮的成因與對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20(6):50-53
[2]耿甦. 高校圖書館應重視閱覽導讀作用[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7(30):33-35
[3]汪廣榮.中學生網癮成癮及對策[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0(3):42-45
[4]夏藜 倩敏.高校電腦禁裝令:防網癮靠堵還是疏? [J].中國中學生就業.2007,21:50-52
[5]陶宏開.孩子都有向上的心[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93
[6]馬斯洛等著,林方主編:《人的潛能與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版
[7]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M].陳會昌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