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光
摘 要:我國職業教育的各項改革正在不斷深入的開展,課程改革工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方面。課程改革的各種方案和措施也正在經受著實踐的檢驗。為了保證課改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此,提出個人的建議與同行探討。
關鍵詞: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 課程改革 理實結合 試探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88-02
我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幾年的課程改革,發現了一個困惑在人們面前的問題,就是中職學生的課程安排越來越多。其曰是為學生多掌握一門技能,為今后走出社會多一個找工作的機會,結果是這樣嗎?對于這個問題,各有各的說法。比如:我校的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從開始改革當初,開設的汽車專業課程主要有:汽車構造與維修、汽車電器設備與修理、汽車電控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自動變速器構造與維修、摩托車構造與維修、汽車檢測設備應用技術、汽車機械基礎、汽車使用與日常保養和實用汽車電工電子技術等。現在又增加了汽車噴涂與鈑金、汽車裝潢與美容、汽車文化、汽車車身底盤電氣控制、汽車總線識讀與連接、汽車營銷等課程。我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從20世紀的四年制改成了現在的三年制。在三年制中,又實行2+1的教學方式,即在校學習二年,第三學年便到企業頂崗實習,大大縮短了在校學習時間。而在校學習的兩年中,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如:語文、政治、數學基礎、汽車英語、計算機基礎等。雖然,從第二學年開始,對專業知識按專業分學各自的課程,但是,總的課程還是比改革前增加了不少,使學生的學習任務加重了。大家知道,如今的中職生大都是不想參加中考升學的初中生。請問,假如是我們當學生,在短短的兩年時間中能學會那么多的課程知識嗎?肯定不能!我們的老師都不能學會,又憑什么要求我們的中職生學會這些知識呢?因此,中職生在上課時不想學習是正常的,不能怪學生,只能怪我們的課程設置太不合理了。這么多知識學了又不懂,不如不學。
從客觀上來說,學習的知識點越多,掌握的知識肯定就會越多。然而,反過來因知識太多太雜,不知道畢業后自己能從事何種工作,哪些知識對自己今后工作有沒有用還是個問題。如今的中職生,大部分對學習有厭學情緒,特別是學習理論知識。一提到學習理論知識就感到頭痛,甚至說,如果我想學理論知識,不如讀高中!因此,在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聽課不專心,玩手機、看小說、打瞌睡大有人在,只有廖廖無幾的幾個學生聽課。這樣的課堂教學怎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不如不教。怎么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1 減少不必要的課程
現在的中職學生學習的課程相對太多太大了,必須減壓。怎樣減壓,減哪些課程?我們應該好好的研究。我們培養的中職畢業學生,主要是為社會建設服務。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畢業生,肯定是為汽車維修企業培養人才,因此,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符合企業的需求。為了達到這個要求,我們必須定位學習課程,那么,這些學習課程要從汽車維修企業中尋找。(1)深入企業找崗位,形成以企業為核心的崗位群。崗位不是工種,不要把崗位與工種混淆了,然而,什么是崗位呢?比如在汽車維修企業中,質量檢查就是崗位。(2)深入崗位找技能,形成以崗位為核心的技能群。也就是說,從事這個崗位,需要哪幾個技能。如索賠的崗位,需要幾個技能就適應汽車索賠的崗位,因此,這個技能點,就是我們的教學項目。(3)深入技能找知識。也就是要掌握這個技能,必須要學習那些知識,把傳統的理論知識拉著跟技能走,這就打破原來的框架。技能出來以后,把有用的知識拉到技能里面,凡是教材中沒有用到的知識都是不必要的知識,應該刪除。這樣,就大大減少不需要的理論知識,從而減少學生的學習任務。
2 分層技能教學體系
本人從事汽車維修教學十多年,培養畢業的學生近千人。很多學生離開學校踏入社會后,對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比較茫然。因為,在學校中學過的知識用不上,在實際中又有許多東西沒有學過,所以,在工作中不知道該怎么辦。為了更好的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相結合,要求我們的老師在上課前,一定要研究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適合學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須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職業教育的另一個核心,它是一種載體,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課程完全符合職業教學需要。如今大多數的教材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的老師,基本按照原來的教學方式或完全照課本的內容順序講課。大家都認為,學好汽車的維修,必須要有系統的理論基礎知識作支撐,否則,就不能學懂學通汽車的修理。我們始終跳不出原來學科體制的老框架,因為我們在學校學習汽車修理時,也是從頭到尾學下來的。很多老師頭腦里會這么想:發動機曲柄連桿機構沒講,怎么能講發動機的配氣機構呢,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發動機構造沒有講,怎么能講底盤離合器和變速器構造呢。所以,我們只能按部就班的先講發動機、底盤到電器;發動機曲柄連桿機構到配氣機構、燃油供給系等;底盤先講離合器到變速器、傳動軸、主減速器等。始終破不了這個學科框架,因我們是這么學的,到職業學校就這么教,這是影響很深的。現在,我們的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太多太大了,在這兩年時間內肯定沒有足夠的時間學好的。除了壓縮不必要的課程外,還要分層技能教學,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有用的技能上。分層技能教學很有必要,這是因為,有些技能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一次二次的,把它打入底層,而經常用到的技能,把它往上提升。比如,連桿的校正和主減速器的調整,在汽車維修中,這兩個項目都比較重要。連桿彎曲變形,會嚴重影響發動機的工作性能,輕者,發動機會異響、拉缸,嚴重時,會使連桿斷裂,發動機報廢;主減速器調整不對,行車不出十公里,就會折斷齒,主減速器就無法工作。表面上看,這兩個技能都非常重要,應該要好好學習,非掌握不可。但是,從實際中了解到,這兩個技能用得很少,可能你一輩子都用不上,把它打到最底層。什么時候教,等到有時間了,你學到了一定級別,并且常用的技能都掌握以后再學習。如果在實際生產中又碰到這些問題時,可請會修理的師傅干就行了。不要為了一輩子只用一兩次的技能浪費不必要的時間,本來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就有限。反過來,假如以后你要經常接觸這些技能,自己有了精力,要提升技能了,可以專抽時間學習的。因此,我們要把現在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分層麻,把很少用的技能打入底層,把經常用的技能提上來。根據本專業的時間安排,先從頂層,一層一層的分層教學,不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用途不大的技能上面。我們不能貪多貪大,否則會誤人子弟的!這些是值得我們每個中職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3 理實有機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很多老師對這個問題基本沒有什么異疑,不就是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放到實訓室中教學,即邊上理論課,邊實踐操作,—— 這不盡然。為什么是這樣呢?比如,在講授發動機術語的時候,都講到“上止點”的概念。老師們都會想到實訓室利用實物講課,這樣比較直觀、明了,也容易理解。但是,問題來了,學生們學了“上止點”,認識了上止點的定義和含義,不知道有什么作用。不知道能干什么,那學它干什么呢?學了也白學,就是今天學會了,可能明天又忘記了。假如: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對上止點加以分析,應該效果更好。一輛汽車因涉水,行駛一段時間后,發生連桿斷裂。是因為先彎曲疲勞斷裂還是發動機先燒瓦、抱軸斷裂還是其他原因斷裂呢?如果是先彎曲使曲軸疲勞斷裂,可把發動機氣缸蓋拆下,看活塞上止點的位置就可判斷了。因為,汽車涉水后氣缸進水了,氣缸壓縮時燃燒室的容積有限,水又不能壓縮,連桿就會彎曲,所以,活塞上止點的位置會下移一些距離,發動機再工作一段時間后,會發現兩個活塞“環帶”。一個是深色環帶(即舊環帶);另一個是淺色環帶(即新環帶),就可斷定曲軸先進水,氣缸壓縮連桿彎曲后,工作一段時間疲勞斷裂的。道理上通了,這個原因就已經死掉了。另外,對于連桿的彎曲檢查,可拆下火花塞,用深度尺測量活塞上止點至火花塞孔端面的距離是否有變化,就能判斷連桿是否彎曲變形了。你看這個“上止點”的概念是不是好用呀!我們對學生這樣講,才是真正的理實一體化,即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的融洽在一起。通常我們把課堂搬到實訓室講授,不一定是理實一體化的表現。然而,在課堂上利用嘴巴講課,也能很好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關鍵是我們對講課內容有沒有理解透,能不能與實踐知識相結合。在實際中,很多理論點都能與技能接合在一起,很好的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我們的學生學好這些知識,將來走出社會一定非常有用。
總之,課程改革是我們中等職業學校改革的一條必經之路,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努力,多想辦法和措施,并精心培育,我國職業教育的明天定能開出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 沈世啟.汽車運用的可靠度或故障概率分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1987(3):103-105.
[2] 王棟梁.論汽車綜合檢測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28、29號令》的體會[J].廣西交通科技,199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