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川玲 刑磊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涵蓋著許多課程基本觀點,對新時期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指導作用。
【關鍵詞】陶行知 課程思想 課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輝。今天人們仍在學習他的品德。研究他的思想,他的貢獻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對我國的教育建設和教育改革是極好的參考。談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由得想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說,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重要啟示和深化作用。
一、陶行知課程觀述略
陶行知關于課程的專論極少,所見只一篇,即《小學課程概論·序》,關于課程的論述主要散見在他的文稿和講話中,通過分析、提煉,我們對陶先生課程觀做一些總結:
(一)課程目的觀
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觀。陶行知認為“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美和樂之感情。”體現了他的關于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觀,歸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課程目的觀。
(二)課程內容觀
關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問題,首先要解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問題。陶行知認為“與其把學生當填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生活是課程資源選取的資料庫,改變以往教材選材繁、難、偏、舊的缺點,選材貼近生活,易于實踐利用,遵循基礎性、工具性、生活性的原則。
(三)課程實施觀
首先,陶行知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即啟發式教學。教學的中心不是老師教了什么,而是學生學到了什么。
其次,陶行知提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學做合一,是他對中國傳統教育系統的批判上提出的,教與學都要與做(實踐)相結合,都要以作為基礎,以“做”為教學的中心。
再次,陶行知提出“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
二、陶行知課程思想對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通過以上關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介紹以及課程觀的分析,我們可以聯系我國最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來探究陶行知課程思想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可歸納為解決“教育與學生”“教育與發展”“教育與社會”三大問題。目標體現三個層次:其一,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了培養“長久的現代人”“創造真善美的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標,強調學生必須德智體美諸育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必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其二,基礎教育必須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其三,基礎教育應主動適應并服務于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他主張變“死教育”為“活教育”,倡導“民族的現代化”“生活的現代化”“壽命的現代化”。
(二)創造力的培養
陶行知先生提出:“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從中不難看出陶行知先生對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著重點。在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視那些考試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低,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弱。據此,新的課程改革一改往日缺陷,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這次課改的著重點。
(三)有效教學回歸生活化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新課改吸取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觀點,提出改變傳統的學生學習方式,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科學探究新的學習方式。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運紅.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啟示[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7):102-103.
[2]李志凱.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1(3):116-117.
[3]陳水利.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05(10):34-37.
[4]許振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閃耀著和諧教育思想的光輝——對生活教育理論的新認識[J].教學月刊(中學下旬版),2008(4):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