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虹
摘 要 《導游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技能要求較強的一門基礎課程。本文分析了在實踐教學中引入雙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營造學習氣氛,創新教學方式、利用校園景點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導游學》課程的考試形式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雙語教學 課程實踐 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快速發展,入境旅游人數逐漸增多。據國家旅游局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8月,入境旅游人數達8388.28萬人次,累計入境旅游(外匯)收入達335.45億美元[1]。巨大的客源市場,亟需懂專業、精外語、強技能的復合型導游人才為其提供接待服務。高校是培養旅游接待人才的主要陣地,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適應教育改革發展及國際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和重點。在《導游學》課程中引入雙語教學,是順應高校教學改革、適應旅游業發展要求、改革傳統旅游專業教育方式的一種突破與創新,也是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的有效途徑。
二、 《導游學》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一)順應旅游業發展的要求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經歷了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出境旅游發展3個階段。不僅入境旅游的人數逐年穩步遞增,出境旅游的人數也方興未艾。據中國旅游研究院預測,2014年全年,出境游增幅將大幅領跑入境游增長,全年出境旅游人數將達1.16人次,同比增長18.2%。出入境市場的繁榮與發展,也需要高素質的國際領隊提供相應服務。
(二)滿足旅游用人單位的需求
出入境旅游市場的繁榮,也相應為旅游行業挑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旅游人才時,不僅僅考核畢業生的外語水平,他們更注重學生的導游綜合素質:是否具備導游學專業技能、了解國外風土人情、熟悉旅游行業的法律法規、具備處理旅游突發事件的技巧和經驗是他們在對外招聘與考核的主要指標。而我國高校在《導游學》教學中,往往注重基本知識點的梳理與講解,忽略了實踐技能的培訓;單一的中文教學,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嚴重脫節,導致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行業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導游學》教學方式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實踐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如何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培養是高校教學必須面對的新挑戰。通過雙語教學,將理論與業務技能培養緊密結合、將中文教學與外語教學相結合、將課程教學內容與業界需求相結合,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對國外風土人情的了解,強化外語水平與溝通技能,也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導游接待業務的基本環節和接待技巧,增強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在求職面試過程中增強自信,雙向選擇供需單位。
三、目前《導游學》雙語教學的現狀
(一)雙語教學的專業教材缺乏
目前《導游學》教學主要采用高等教學出版社出版的《導游學》作為主要教材,它既是教學類用書,也是學生報考導游證的考試類用書。而實施《導游學》的雙語教學,選擇一本好的教材,是成功教學的前提。現在推行的雙語教學,很多老師主要采用國內版教材,中文教學的同時加入英語教學環節,很難選擇一本適宜的教學參考書。
(二)雙語學習氛圍缺乏
在高校的《導游學》教學中,教師習慣采用中文教學,學生也適應了中文教學的傳統方式。雙語教學方式的引入,對于教師、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在語言的自如交談上,在教學深度的處理上,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深入,在學生的緊密配合,在教學點的掌握考核都是不小的挑戰,因而雙語教學的氛圍缺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
(三)雙語教學方式單一
由于雙語教學的系列挑戰給教師帶來的壓力,加之實踐教學經費的不足,安全等因素的考慮,為了確保教學內容達到預期要求,教師普遍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注重理論教學,將知識點細化分解后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參與性不高,因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被動接受知識,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導游學》雙語教學實踐的相關建議
(一)營造學習氣氛,創新教學方式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是雙語教學的關鍵。《導游學》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應采用小班教學的方式,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比如在教學中,模擬展示一個真實的導游實踐情景,讓學生在觀賞的同時,鼓勵開口說英語,分析展示情景中的相關問題,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學生有張口說英語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盡可能的通過多媒體課件,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音頻、視頻素材,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優質的音頻素材可供學生模仿,使學生聽取正確的語音、音調、語氣,利于強化學生的講解能力;直觀感性的素材使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了解景點的主要內容,最終達到“看圖說話”、提高導游技能的目的。
再次,在教學內容上的安排上,盡可能與業界實踐相結合。聘請有豐富經驗的國際領隊,旅行社的經理等不定期來到課堂,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國際領隊人員的職責和工作基本要求,讓學生有整體認知和增強對即將從事工作的認同度和緊迫性,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最后在課后教學作業的布置上,可以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導游詞的創作與練習,在每一節開課前5分鐘,隨機點名請學生上臺進行講解,增強學生運用外語進行導游講解的能力。
(三)利用校園景點創新《導游學》實踐教學模式
《導游學》的教學必須與景點相關聯,提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教學地點是值得探索的問題。現在很多高校都在校園建設過程中,結合了學校自身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建筑風格等特點,建設了樹林山地、人工湖泊、雕塑、綠地廣場、古樹名木,以及各類具有旅游價值的建筑如博物館、圖書館、科學館、各種亭廊等景點。這些校園景觀資源,為開展《導游學》實踐提供了教學場地,為學生從事模擬導游提供的實踐機會。
比如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按照不同的導游對象,每一組的同學根據學校不同的景點,選擇節點形成:小學生旅游線路、高中生旅游線路、大學新生旅游線路、新生家長觀光旅游線路、老人健康休閑等旅游線路,通過實地講解的方式來檢驗教學效果。其他小組的同學扮演游客,在隨團旅游的過程中,通過突發事件比如游客走丟了、游客相機丟失、游客腳受傷、游客要求離團獨自行動等情景,考驗講解小組的應變能力和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隨后回到課堂,對講解小組成員的表現、處理突發事件的技巧進行點評,對于每一個學生的模擬講解的表現進行記錄和評分,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三)改革《導游學》課程的考試形式
傳統的《導游學》課程考試是閉卷考試。由于雙語教學的《導游學》強調教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在考試環節中為了能夠學以致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在考試方式上可以進行改革,嘗試采用模擬導游的實地校園講解方式予以進行,其理由如下:
首先,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已經采用了校園景點的模擬講解,對于學生的表現也進行了點評,每一個學生對于模擬講解的形式、講解的具體內容、突發事件處理的技巧已經有了主觀感知和評價標準,期末考試的這種形式對于他們而言不再陌生,因此參與性更高,更希望在這一次的實踐教學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因此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強。
其次,引導學生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有機結合。考試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告知學生,平時的學習不能僅僅關注理論知識點的掌握,必須將理論內化為技能,通過實踐的方式上升為一種職業素養,這才是真正的導游學考核。通過模擬口試的方式,變相檢驗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效果,特別是語言能力自如運用的程度。
最后,促使學生注重日常語言學習的積累與運用。相對于筆試而言,學生減少了很多死記硬背的枯燥知識點,輕松活躍的考試現場,更有利于他們的發揮。但同時,如果沒有熟練的外語,自如的臨場反映能力,扎實的導游學基本技能,要順利通過模擬考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考核形式的變化將促使學生更加注重平時日常語言學習的積累與運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官方網站 http://www.cnta.gov.cn/html/2014-10/2014-10-8-%7B@ hur %7D-20-09611.html.
[2]吳曉創,李曉紅.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3):110-111.
[3]付蓉,王曼娜. 利用校園景點資源開展《導游學概論》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1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