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阿拉坦圖婭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當前多元化文化的發展,不僅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樹立了多重價值標準衡量體系,同時也給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本文針對多元化背景下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多元化;大學英語;文化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推進,國際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都更加密切,語言作為信息交流、社會思想以及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工具作用,這就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文化意識的缺乏大大限制了英語教學的進步。下面我們主要重點分析多元化背景下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多元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1 多元化背景下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忽視了多元化文化差異和多元化素養的培養
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國際社會需求呈現多元化,現有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中的文化缺乏問題就逐漸開始凸顯出來,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教學目標忽視了多元文化差異的存在。《教學要求》中對提高英語聽說能力進行了特別的強調,但是行業不同,其英語知識和能力需求的偏重就有所不同,例如服務行業更加側重于聽說能力的培養,學校更加注重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提升,科研機構則更關注翻譯和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是,英語教學忽略了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目標。雖然《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但是它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對學生目的語以外的其他文化意識的培養卻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
1.2 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文化意識的導入
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來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知識傳授行為,在教學中文化意識的缺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文化意識的缺乏。主要表現為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沒有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主要以英語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為重點,難以做好對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等文化意識教學,或者根本就忽視這方面的教學。另一方面是學生英語文化渠道的缺乏。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學習都是通過教師的傳輸而被動獲得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樣就導致學生文化知識過于零散,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并且在英語學習中很多學生也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學習的,其學習的內容也集中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內容,不關注語言中蘊含的社會文化規則和文化內涵的學習,這就導致學生對西方社會的一些文化現象和價值觀的理解出現一定的偏差。
2 多元化背景下英語文化教學對策及建議
2.1 樹立正確的英語文化教學觀念和意識
教師是保障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對文化教學否能夠順利進行有決定性的作用。為了解決部分教師文化教學意識淡薄的現狀,學校可雙管齊下,一方面,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選派英語教師出國參加培訓,使他們能夠通過對西方國家歷史、文化以及生活細節的了解,身臨其境的感受西方文化,或是邀請英語國家的專家學者直接參于到英語教學工作中來,為英語教師提供更多與專家學者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英語文化培訓班的方式,對英語教師進行西方國家歷史、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文化內容的普及,為英語教學的改善創造條件。
2.2 確立多元化的英語文化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語言的學習,使學生在了解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對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和鑒賞,并通過對其精華的吸取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另外,通過語言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該具有多元化。各大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以《教學要求》中的總體要求為大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科學的指導,當然,有條件的學習可以根據本校各個專業的不同,制定符合專業就業領域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更加具有針對性,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的就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引導學生分析一些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現象,加深他們對英語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2.3 找準英語文化教學的切入點
教師日常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以詞匯作為切入點。注意挖掘詞匯的意義和內涵, 我們知道,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上并非是完全對應和一致的,因而教師深入剖析詞語的內涵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來把握文義。除此之外,從詞匯著手來表明語言的文化差異,具有簡單明了,易于操作的優勢入。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禮儀習俗方面切入。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以及制約,漢語和英語的禮儀習俗也具有較大的差異。舉例來說,相當一部分漢語使用者都認為漢語中的“請”和英語中的“please”二者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然而實際上在部分場合中并不適宜用please,比如邀請別人先進門或者先上車時,漢語常會用“請”,但是英語卻適宜用使用“After you”而非 “please”。除此之外,在就餐時請別人吃菜或者喝酒時,通常情況下也均會采用 “Help yourself”,而非 “please”。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結合教材中的詞匯或者短語的具體使用場合、使用含義等,對其禮儀習俗意義做出詳細的講解,以便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3 總結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修訂和頒布充分體現了我國對高校大學英語的教育的重視,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另外,大學在教育中也將英語文化教育以及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教育內容,這是時代發展給英語教學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今后的發展中,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要更加重視對文化教學內涵的理解和正確運用,不僅要重視歐美民族文化要素的輸入,同時也要注重本土文化和國際文化要素的輸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金磊.多層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構建探索: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1):60-61.
[2]郭穎.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06):61-64.
[3]王藝衛.大學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探討[J].神州,2013(17):144.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