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云
【摘 要】本文基于“雙證通融”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 《工程概預算》課程的特點分析教學實踐中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并分別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等方面探討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雙證通融;工程概預算;教學改革
1 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1995 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筑師條例》,1997年9月,建設部人事部印發了《注冊結構工程師執業資格暫行規定》,注冊建筑師、注冊結構工程師執業制度在工程建設領域試點并逐步推廣開來。1998 年3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第14條明確規定:“從事建筑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證書,并在執業證書許可的范圍內從事建筑活動。”同年開始實施注冊造價師、監理師執業資格注冊考試制度。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其主要目的是強化教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如何使高校的工程類教育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和注冊工程師制度的雙重需求,是高校工程類專業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2 雙證通融”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2014年我院提出了“雙證通融”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即以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為導向,改革現有的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方案,將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所必備的知識體系、分析與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方法等,有機地融入現有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取得畢業資格證的同時,加強執業資格考試所需能力的培養,為盡早具備執業資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雙證通融”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下《工程概預算》課程改革,使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取得畢業資格證的同時,加強執業資格考試所需能力的培養,為盡早具備執業資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專業應在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注冊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對知識結構的要求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入手,設置與執業資格的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3 《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1)《工程概預算》一門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到很多先修課程諸如建筑工程制圖與識圖、建筑材料、工程力學、建筑結構、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設計、房屋建筑學等課程的知識,學生對先修課程的掌握程度不僅直接影響本課程的學習效果而且多數課程也是造價員、造價工程師執業考試要涉及到的。
2)《工程概預算》是一門政策性很強的課程,各個省市頒布自己的造價管理文件,這些在教材中未能提及,而這些內容卻是編制施工圖預算、編制工程量簽單、投標報價必備的知識,此外教材的滯后也影響教學效果,現有的工程概預算的教材知識陳舊,例如13清單計價規范已然實施但現行教材仍停留在03清單計價規范或08清單計價規范,也未能將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現行定額、現行工程造價政策編入。
3)《工程概預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造價員執業資格考試、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也非常注重實踐性。而《工程概預算》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環節按教學計劃規定是相對獨立。依據教學大綱對課程的基本要求 ,教師把所有內容在理論課時全部講授完畢后 ,學期期末前用兩周時間做一個綜合課程設計。這樣使得學生一下子面對一個大綜合設計題目會感覺入手困難。因此就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自信心,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 基于雙證通融《 工程概預算 》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4.1 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
《工程概預算》本身課程內容繁多,綜合性非常強、知識點多且凌亂,并與先修課程的關系非常密切知識點多且凌亂,并與先修課程的關系非常密切,將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對知識結構的要求與課程教學、課程設計互融,將注冊造價師執業資格考試所必備的知識融入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動態發展,更新、精簡并活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校所“學”與就業后所“用”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要將學科前沿的知識、最新的工程造價管理文件、本省的工程造價定額、工程造價信息等內容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以完成教學任務。
4.2 改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本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法教學引入經典案例 ,通過對工程經典案例的分析,幫助解釋教材中的工程量計算規則,使其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 ,將減少教學過程的枯燥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
4.3 增加實踐課程,教學與實踐環節相互結合
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首先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加深對概預算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經典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有助于解釋教材中的條例、規范,使其更加具體化,形象化,減少教學過程的枯燥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筆者將課程設計在講授工程量計算規則前就發給學生,并對課程設計內容、要求進行講解,使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內容有所把握,再以典型工程為例,以現行定額和最新的工程造價管理文件為依據,對工程預算編制的各個環節在方法、技巧、要求上進行詳細地講解。這樣學生可以邊學習邊設計,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并且可以及時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并加以彌補,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專業技能,而且分析判斷能力也與日俱增,達到了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目的。
4.4 正確對待造價員資格考試、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
在校大學生可以參加造價員資格考試,而造價員資格考試,學生除了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還要掌握深厚的技術基礎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熟練掌握對建筑工程的分項工程列項、計算工程量、套價和費用的正確計算,因此必須考前對學生進行培訓。
為落實雙證通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實際工作的動手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就業創造條件。學校要鼓勵同學積極參加由省相關部門組織的統一考試,考試合格發給執業資格證書,切實保證學生“出校能上崗”,增強其在就業中的競爭力。
而學生畢業后不是馬上就可以參加注冊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要在工程建設工作中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深化,獲得工程技術和管理的經驗后,經考試才能成為注冊工程師。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與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適應,而且更應注重教會學生在所有可能從事工作的領域中具有繼續學習和自我深造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晉艷.《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山東紡織經濟,2009(3).
[2]黎平.基于注冊工程師制度探討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3.
[3]孫麗雅.《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課程教學實踐初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