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琬琰
【摘 要】近幾年來,英語教學法已經由以老師為核心轉變成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本文通過對構建英語教學法課程多維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進行探討,對構建多為模式進行分析。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起到了傳授課堂知識以及組織教學互動的作用,成為了學習的引導者與監督者。
【關鍵詞】構建;英語教學法;多維教學
0 引言
英語教學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英語也是一門處于發展中、多邊緣的課程,牽涉的學科較多。由于教材和學科的特性,再加上教學內容的繁瑣性以及教學目的的多樣性,使得英語教學法課程一定要采取多維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
1 構建英語教學法課程多維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對于英語教學法課程而言,構建多維教學模式,先要清楚此模式所需的理論依據。對于教學而言,建構主義成為了其中的一個形式,其中心思想包含了以下幾點:首先,將學生視為中心,所注重的是學生在學習中本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將學習當做學生自身主動且積極構建屬于自身知識經驗的一個方式;其次,所重視的是情景對意義建構所形成的作用,透過實際狀況的構建進行學習,通過此種形式,可以將固有的知識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有效的結合起來,以便更加良好的理解和掌控各類新知識[1];再次,重視學習環境的構建和設計,只有在建構主義中建立一個良好且輕松的學習氛圍,才能夠讓學生對于學習環境、學習資源以及學習工具進行充分的運用,進而實現預期的目標;然后,重視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對于學生相互間更好的享受群體多維教學模式十分有利;最后,關注的是助學服務和對所有學習資源的運用。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發現,構建主義身為行為主義的發展之源,在初期階段,建構主義所重視的是個體本身內部知識的建構,沒有將構建主義的情境性和社會性完全展現出來。在構建主義理論中,學生并非處于被動的地位,反而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建構主義隨著發展來看,所重視的是社會性和情境性的重要作用,加強的是學生在與他人溝通、交流和合作的過程里所獲得的進步。建構主義的理論所重視的是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社會性及情境性,將意義建構、會話建構、情景建構以及合作建構當做學習環境里的四大因素。
2 多維教學模式的構建
當前教學模式的發展體現出通過單一教學模式轉變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通過歸納教學模式轉變成演繹教學模式,將重視教師轉變成重視學生的教學模式。
2.1 傳遞接受和自學輔導相融合的模式
傳遞接受模式來自于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此模式通過傳授系統知識、建立基本技能為根本,重點在于起到充分開發人掌握知識能力、記憶力、間接經驗以及推理能力,令學生能夠相對較快的吸收更多的信息量。它的理論根本是行為主義的基本條件反射。英語教學法的課程部分內容為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學生對其并不了解。對于這個內容適合通過傳統的傳輸方式及自覺輔導相融合的方式進行。在英語教學法課程的學習過程里,老師應強調對外語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傳授。
2.2 探究式學習及概念獲取相融合的模式
探究式學習模式是通過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現法”中演變而來,它的理論基礎為認知心理學。認知發現法重視的是,在學習的過程里,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老師的作用是用于創設一個學生可以獨立探究的氛圍。重視學生的內在動機,老師在學習的過程里要調動起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以及興趣,令學生不斷進行探究。它的核心為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探究式學習判斷學習并非只是接受的過程,而更應當是一個發覺的過程。探究式學習模式指的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為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學生通過獨自學習,找出新知識并進行總結[2]。老師對于學生透過探究而獲得的結論進行修改和完善,學生將透過修改的知識并入到頭腦中來完成對知識的構建教學模式。
2.3 模擬課堂和教育實習相融合的模式
英語教學法課程提倡教學及技能訓練相融合的教學方式,而將英語教育教學理論同實踐相融合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應為模擬教學和教育實習。老師通過學生差異進行分組,分配任務之后,成員通過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來選擇教學技能。每組指派1名學生作為代表進行講課,其他學生充當學生,通過配合來完成教學。每組模擬的時間通常控制在半小時,透過觀看教學影像,讓師生共同發覺課堂里的問題,并發掘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改良教學。
3 結束語
將構建英語教學法當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根本,對于構建真實有效的英語學習氛圍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此才可以完全提升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才可以完全體現出培養學生語言使用能力的目的,才可以完全順應當前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樣的轉變指的是將以老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多維教學模式,老師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變成了主體,通過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最終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賈智勇,蘭燕,張昭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J].重慶與世界,2011(07):49-51.
[2]吳莎.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J].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14-1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