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芹 李翠玲
【摘要】近幾年來,電子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對電子類人才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針對高職應用電子專業的教育現狀,在如何加強并提高職業能力方面從課程設置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應用電子專業;職業能力;課程設置
引言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專業技術領域。該技術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兩方面特點,一是具有高學歷的開發、研究、創造性人才,二是具有較熟練操作技能的中等、高等職業技術人員。以惠州工業園區為例,整個園區內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專業人員約占17%,這些人員主要是從事電子產品的開發、研究以及高層次的生產管理,而70%以上員工是職業學院的畢業生,這些人員主要從事裝配、調試、維修及生產一線的管理工作。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高職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而且還應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和現代化的工作技能,以此來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知識結構的多元化要求。
1.高職應用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
課程設置的內涵是廣義的,不僅包括課堂教學模塊,還應包括實踐教學模塊;不僅包括教學內容,還應包括教學方法;不僅包括課程本身的設置,還應包括教師隊伍的建設。合理的課程設置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包括開設的課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它是一定學校的培養目標在一定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目前高職高專應用電子專業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人才培養規格不清晰,專業課程設置沒有統一標準,缺少相關行業的技術專長知識;二是知識針對性不強,偏理論,輕能力,有知識本科化的傾向;三是忽視生源實習及就業的地域特點,專業培養目標和定位不十分明確,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四是課程設置隨意籠統,理論課程安排和實訓實習不能有效結合相輔相成,三年的教學不能循序漸進。
針對電子目前開設的相關專業課方面,在教學實施中存在著缺少對行業中相關領域職業崗位的分析,技能培訓項目與內容不能跟上行業企業發展的步伐,同時忽視學校所在的區域特點,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不十分匹配,以至于出現了企業招不到合適的用工,學生招不到對口的崗位。以惠州的電子企業為例,現階段市場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情況,既缺少一線操作工人,又缺少中間層次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2.改進高職應用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的策略
2.1 改進高職應用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的思路
高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整個電子行業在不斷升級和競爭加劇的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在發生著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遵循市場調研、制定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模式,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這個任務當然就落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
在進行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當前或者未來一個時期企業里需求量大的專業;二是本地企業中有哪些與本專業相關的企業;三是保持本校的傳統特設專業。這是為適應企業的需求進行的設置。另外一方面,要為學生從長遠考慮,也需要設置一些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如模擬電子技術、PCB板的設計與制作等課程,以適應學生長遠發展和自由選擇企業的需要。當然,課程設置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人才市場變化而變化。
2.2 改進高職應用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的策略
(1)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打破“三段式”、“學科式”的課程體系,根據對工作任務的分解,構建起“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側重培養的是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技能型人才。電子技術專業應該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瞄準企業行業確定的專業定位,以專業鏈對接崗位鏈為導向,與企業專家共同研究課程體系的規劃和設計,共同制定課程標準。
(2)加大校本課程開發力度,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小組,逐步建設與課程體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體系,不斷完善校本教材內容。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原因,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教材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借助行業企業之力,開發和編寫一整套具有職業和企業崗位特點的教材。該教材在整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以及融合課程體系和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同時,吸收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
(3)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幫助和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加強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間的合作,形成項目課程開發團隊。
建立師資優化配置機制,實現教師結構優化和層次化及規格升級,重視特色專業、新開專業、弱勢專業人才的引進。對于來自行業、企業的高職稱高水平“雙師型”人才要積極引進;不斷加強校內教師的雙師意識與能力培訓,與企業,研究部門聯手,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工程師兼職教師隊伍;重視教師的科學研究,引導和鼓勵教師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應用研究、開發研究上,從而促進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4)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實訓設施、設備的投入,投入的實訓設施、設備必須與目前行業發展相適應;實行校企合作,建立學院與企業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必須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鍛煉不得少于兩個月,了解企業對學校教學的要求。學校可以與企業之間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了解和分析市場需求,有計劃地培養應用電子專業技能型創新人才,為企業儲備人才力量,解決企業難題。
(5)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以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為突破口,將工學交替、輪崗實習作為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推動教學改革及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打破2.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1+0.5+0.5+0.25+0.2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第一、二學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通過這一學年,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掌握專業知識和基本專業技能,初步定位角色;第三學期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通過這一學期,使學生形成紀律嚴明、嚴謹負責的工作作風,熟悉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相關工作流程,了解崗位要求和工作標準,培養敬業愛崗,團隊合作等職業精神;第四學期以及第五學期的上半學期在校進行專業理論學習,第五學期下半學期進行綜合實訓,通過這一學年,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強化學生操作過程中的不足,達到技能操作熟練化;第六學期進行專業技術實習,通過這一學期,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錄有所提高,為就業和專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小結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主要是面向生產和社會實踐第一線,培養初、中級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不斷完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應用電子專業課程設置,努力加強與企業的雙向合作,推動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使學生的職業能力,知識掌握程度及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與實際項目的操作水平提高,從而達到高職高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實用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建強.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合作為依托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01).
[3]朱艷芹.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新方向—項目教學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3(10).
作者簡介:朱艷芹(1982—),女,湖北鄂州人,工學碩士,講師,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電子教研室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