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明
【摘 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是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上好實驗是教師工作職責,但在課堂上,有時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教師若能巧妙事件,將學生的思維或興趣引向事件的另一面,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突發事件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能否從突發事件中發現有用素材并加以利用,使后續課堂更精彩,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突發事件;提煉素材;精品課堂;探討
化學實驗是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有效途徑,但實驗教學往往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讓教者防不勝防,不過,若教者能機智巧妙的利用這些事件,將學生的思維或興趣引向事件的另一面,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能否從突發事件中發現有用素材并加以利用,使后續課堂更加精彩,是教師應盡力做到的。本文摘取實踐中的幾個案例,寫出來與廣大同仁們探討。
1 實驗中的突發事件
1.1 氫氣燃燒爆炸實驗
取一個底部有小孔的塑料瓶(原是盛裝豆腐乳用的,容積約500mL),收集滿氫氣,教師按教科書的要求進行演示操作。開始看到淡藍色火焰,過一陣聽到巨大的爆炸聲,但是塑料瓶并沒有彈起。我問學生為什么?學生回答是因為我用手將瓶子按住。在學生的要求下,我進行了第2次實驗:用紙團將塑料瓶底部的小孔堵住,瓶口朝下,將導氣管直接伸進塑料瓶內收集氫氣,因時間關系,沒有等到收集滿,在學生的要求下,我用火柴點燃,立刻聽到巨大的爆炸聲,同時,塑料瓶被氣浪頂起重重地打在天花板上。我被這突如其來的現象驚呆了,全班學生被驚呆了。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沒有打在燈管上,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為了確保這個實驗安全,又能看到明顯的現象,如何對這個實驗進行改進?這個問題作為今天的課后作業,請將你們的設計方案寫在作業本上。
1.2 鎂帶燃燒實驗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中一個重要的化學理論,為了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確信定律的正確性,教科書安排了四組實驗,經實驗驗證,前三組實驗沒有問題,第4組鎂帶燃燒后,我把得到的物質連同石棉網一同放到天平上,這一端明顯升高,說明反應后質量減小,連教室最后排的同學都能看到天平兩端不平衡。氧化鎂的質量“小于”鎂的質量的猜想得到驗證,這一組的同學興高采烈。此時,其他兩組尤其是猜想“大于”一組的學生提出質疑,其中一個學生說,實驗前只稱了鎂帶,并沒有稱氧氣,經反應,氧氣加了進來,所以反應后氧化鎂的質量怎么會小于鎂的質量呢?“大于”組和“小于”組展開了激烈地辯論,雙方互不相讓。終于一個“等于”組的同學出面進行調解,建議讓老師進行評判。此時,我見時機已經成熟,用目求注視著大家(以示征求意見),全班同學都同意這個建議。兩組同學都有正確的一面(我說)。同學們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嗎?所以,同一件如果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就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我解釋說),我們在觀察實驗現象時,一旦出現與事實不符時,要分析產生的原因。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剛才觀察的現象是什么?充分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
1.3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實驗
由于學校搞建筑,因此,校園內的戈壁石隨處可見。一次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后,學生幫我收拾實驗用品回儀器室的途中,其中一個學生隨手將用過的廢液倒在一堆沙石上,頓時直冒氣泡,學生問我這是為什么,我啟發道:能和鹽酸反應產生氣體,該氣體你認為最可能是什么?二氧化碳(學生答道)。能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質應該屬于哪類?(我追問)學生一時不能回答。你可以抽空到網上搜索一下,整理好答案后再回答(我建議道)。過了兩天他跟我說:“網上說,能跟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質是碳酸鹽。”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這下可好了,我們再做這個實驗時,只要抓一把戈壁石就可以了。”是這樣的嗎?你隨便拿上10粒跟我到實驗室試試看。他挑了10粒大小差不多的跟我到了實驗室,洗凈后逐一放入鹽酸中,最后只挑了1粒是碳酸鹽的。
2 啟示與反思
教育安全是頭等大事,課堂上誰都不希望突發事件的發生,尤其是教學事故,但有時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問題的關鍵是,在事件一旦發生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或巧妙地利用這個事件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2.1 氫氣燃燒爆炸實驗
這個事件,應該說不僅在我一個人身上出現過,除非不做這個實驗,只要做就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尤其是新手。它給我的啟示是在課前應多演示幾次,并且要更換不同條件進行演示,以便找到最佳的實驗數據指導課堂教學。同時我因此也得到啟發,制成了“氫氣爆炸演示”裝置,我給她命名為“氫氣爆炸演示器”,我相信:不僅我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件,我的學生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因為它的發生,震憾了我們的心靈,印象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腦海。
2.2 鎂帶燃燒實驗
案例2這個事件,沒有做過實驗的人,都會認為燃燒后的質量大于燃燒前鎂帶質量,但只要做過這個實驗人都不會這樣認為,因為這個實驗如果不改進是不會成功的。由于這個事件的發生,引發了“小于”組與“大于”組的激烈爭論,在兩組學生激戰不休,期待具有絕對學術權威的老師進行裁決時,教師又以“都有正確的一面”這個看似矛盾的表態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接著教師用一個小故事作比喻,使學生理解了“都有正確一面”的辯證道理,最終達成共識,使課堂順理成章的轉入要探究質量減小的原因、白煙的成分及如何收集白煙等教學環節。同時,網絡資源又為課堂延伸起了重要作用;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3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實驗
盡管教師再三強調,但在實驗操作中,學生違反操作規范是屢見不鮮的事,教師要善于從這些違反常規的操作所導致的后果或產生的現象中發現有用素材并加以有效利用,是我們教師應具備的一種教育機智。本事件沒有造成傷害,但我不失時機的抓住戈壁石遇到鹽酸冒氣泡的現象將課堂知識進行延伸:啟發學生猜想戈壁石的可能成分;上網查尋資料;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等。除了戈壁石能作實驗代用品外,生活許多廢棄品也能作代用品,就看我們平時是否留意過。
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對這些平日里再熟悉不過的戈壁石有了初步認識:某些可以作為我們實驗室里代用藥品,有些還具有欣賞價值,培養了學生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以及化學能為人類造福等思想情感。
總之,化學實驗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實驗探究能力,這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但不是唯一途徑。網絡資源,信息技術手段同樣達到上述目的,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具有實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將二者整合起來共同為課堂服務。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