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益女
摘 要:在中職教育改革的今天,傳統語文課程教學已不能適應中職教學需求,改革現有中職語文課程的結構,引入適合中職教學特色的語文教學方式,尋找適合中職語文教學的新模式已成為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傳統語文課程模式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026-02
國務院關于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并發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將我國職業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共同關注和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全國各大職業院校圍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思路,也轟轟烈烈開展了教育改革,“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模式,成了我國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各職業院校對于其獨特辦學規律和特征有了突破性的認識,強化了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提出了以學生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發展思路。
然而,在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技能培養被突顯的同時傳統語文課程模式顯得捉襟見肘,難以跟上職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據職業教育新形勢要求,職校語文教學需盡快轉型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促進學生發展;淡化“學科本位”,彰顯職教特色,也只有將語文教學與專業課結合起來,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語文課的興趣。中職語文課程改革順應時代需求的呼聲日益高漲,如何尋找中職語文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日漸成了關注焦點。
1 語文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基礎作用與尷尬境地
作為母語的漢語言文學在中職教育中處于基礎中的基礎地位,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要以漢語言文字作為載體。中職教育改革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意味著中職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輸送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和智能型操作人員。而這些人才的培養,除了讓他們具備專業技能之外,文化素養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是高素質人才必備條件之一。但觀目前中職生現狀,他們來職校大都是抱著就學好一項就業技能的想法,大都存在語言學習不感興趣,基礎不扎實,語言理解和應用能力薄弱,口語表達不清等嚴重問題。因此,語文教學在中職教育中處于基礎中的基礎地位,但如此重要的課程在中職教學改革的今天卻處于奮力掙扎的尷尬境地:
(1)語文課在中職教學改革的今天,被認為語文教學效果不明顯,對于學生職業技術學習的作用不大,不能很好的服務于學生專業學習,不能充分利用各種語文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拓展視野,重視積累,提高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因此,不斷的被縮減課時,弱化語文教學。
(2)語文課不斷努力與專業課建立對接關系,企圖實現大語文教育,但卻始終難遂其愿。尋找語文與職業技能開設的專業課交叉的地方,并且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大語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突破創新的關鍵,但新的語文教學體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即成。
(3)語文課雖然竭力進行著改革的嘗試,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始終沿襲著普通教育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治標不能治本,在中職教育獨特教學方案被突顯的今天日益不能適應。職業教育體系下文化課怎樣體現其職業性而削弱與專業課之間的內在矛盾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這些問題也長期困擾著從事于中職語文教育的一線老師。
(4)語文課在努力追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枯燥的教學模式和不合理教學結構很難贏得學生的好感,激發出學生語文學習自覺能動性。如何摒棄傳統單一封閉的語文教學模式,開展創新教育,讓學生完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發問的轉變,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地進行生動活潑的專業技能教育,感受到人文知識與專業技能知識有效融合的巨大樂趣,成為了改革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在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學必須實行改革,為學生在專業領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服務。那么,如何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以順應教育部提出的職業教育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為社會輸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的專門人才成了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學舉步維艱,負重難行,語文課程改革被推至風口浪尖,改革勢在必行。
2 中職生文化素養缺失現狀
(1)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差。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十分有限,對于一些使用頻率很高的日常用字寫成錯字或是別字,并且亂用詞語,語法錯誤、病句隨處可見。
(2)閱讀理解能力不足。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于字面比較淺顯之處,需要稍微開深刻理解的能力相對較弱。而對于象征、托物言志、類比、修辭等等的文章內涵的理解則更是手足無措。
(3)寫作能力普遍低下。中職生作文常常語句不通,錯字連篇,思路不清,虎頭蛇尾,中心不明,言之無物,口頭方言照搬于書面作文之上,而對于基礎文學常識更是一知半解,不能靈活應用名人名言或者相關文學常識。
(4)審美能力低下。中職生對于文學審美能力與社會審美能力相對低下,對于內在情操美更表現為無知覺或者嗤之以鼻,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中職語文教育中缺失。
(5)口語表達能力低下。表現為課堂語言表述不清,口頭語言不能很好表達心里所想,常常辭不達意,語言混亂,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支支吾吾,無法流利表達內心的見解;而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表達粗俗,缺乏文學涵養,用詞不準,導致交流上出現偏差等。
3 改革教材體系,構建科學的職校語文課程方案
3.1 打破傳統語文教材結構,建立多體系選修課程
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目的在于讓各專業學生掌握必備的語文基礎知識、形成通用職業能力,弱化傳統普通模式語文教學、注重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的結合以及加強語文能力的實踐訓練等方面,培養中職學生語文職業能力。
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不妨嘗試打破現有的參照傳統普高教育模式的課程模式,把語文課程劃分成現代漢語課程、閱讀理解課程、寫作課程、口語交際課程等幾門課程,并且與專業課有機結合,做到大語文教學。在學分制改革的大環境下,以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3.1.1 現代漢語課程的設置
此課程可設置為高一必修課形式。“現代漢語”課程設置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可以在高一學年的時候設置現代漢語課程,讓學生掌握必備的語文基礎知識。對于語音,詞匯,實詞虛詞,成語熟語,語法、修辭,語言使用得體等一系列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夠達到基本掌握并學會應用。加強專業課中經常出現的常用詞語的理解,可以在課文例句的設立中,建立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加深專業課中專業詞匯的理解和表達。
3.1.2 文學欣賞課程設置
此課程可設置成高一選修課形式。本課程包括文學常識和美文欣賞兩塊內容,旨在提高學生文學造詣,培養審美能力以及文學底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此模塊中,增設德育和美育方面的內容,加強學生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的美好品質。培養學生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待人接物,與人交流中擁有文明禮貌,謙讓無私的美好品質。
3.1.3 寫作課程設置
此課程可設置成高二必修課形式。此課程在掌握基本語文寫作技能之外盡量與專業相結合,培養學生本專業相關寫作技能,使語文寫作教學服務于學生本專業教學的需求,如會計專業的語文寫作課設置可與財經應用文結合,旅游專業的語文寫作課程設置可以創設寫導游詞等。
3.1.4 閱讀理解課程設置
此課程可設置成高二選修課形式。其中包括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詩歌、散文、文言文等等幾大類型的專題閱讀,并且做到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把閱讀理解能力輻射至學生切身體會的本專業課程中,如會計專業的語文閱讀中可增加“基礎會計、成本會計、企業財務管理”等方面內容的理解性閱讀,如旅游專業,可增設導游詞,游記散文的閱讀理解等,這樣即加強了學生對于專業課的理解,有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1.5 口語交際課程設置
此課程可設置成高三必修課形式。在中職學生即將走上工作崗位之前,開設此課程,讓學生鍛煉基本口語交際能力,使其走上工作崗位后成為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這門課程的設置中,一方面強調與人交流的基本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表達與交流,為即將尋找工作的學生的面試做好準備,使學生的表達更顯現自身的專業特色,增加自身專業能力。
3.2 語文教學課程設置
在職校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語文教學課程設置的形式可以結合校學分制改革,設置必修科目與選修科目。以“現代漢語、文學欣賞、寫作、閱讀理解、口語交際”等課程。
作為語文必備基礎知識的“現代漢語”課程,可設置成必修課的形式在學生高一年段就給予開設。使學生對于語音、語匯、語法、修辭等基礎知識在進入高中階段以后有相對系統的梳理和掌握,并為文學欣賞、寫作、閱讀理解、口語交際等選修課的開設做好語言文字上的準備。
“寫作”與“口語交際”課程可以作為必修課程分別在高二和高三年段設置。“寫作”與“口語交際“在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十分重要,能說能寫才能更好的干好本職工作,并且贏得同事和領導的尊重和賞識,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工作中的多面手。
而“文學欣賞、閱讀理解”等課程可以在高二至高三年段分學期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學生可以選修以上各語文課程,有目的地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并結合學生本專業課程需求,形成大語文學習。
總之,在中職教學改革的今天,破除傳統語文課程模式,使語文教學與各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相互溝通銜接,相互融合,使學生形成本專業本崗位所需要的語文職業能力已經成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出路,也惟有此,才能激活中職語文教學,尋找到中職語文教學的出路。
參考文獻
[1] 程麗麗.探索適應高職教育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5(1):42-44.
[2] 李傳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職業教育研究,2007(3):104-105.
[3] 楊虹.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語言教材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11):20-21.
[4] 王愛華.職業學校應注重語文教學的實踐性[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