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珍 滕薇薇
摘 要:寫作是語言習得鏈條中的輸出環節,這一環節的有效運行要依賴于其他輸入環節(聽、讀)的充分配合。保證有效的語言輸入是求高質量輸出的前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務求輸入和輸出的協調統一,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在視聽、閱讀等資源中進行有效的輸入積累,在輸出環節中進行操練和調整才能事半功倍。
關鍵詞:輸入 輸出理論 中介語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23-02
College English Wring Under a Reversion to the Input and Output Theories
Liu Jingzhen Teng Wei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130012 China)
Abstract:Writing is an output link in the chain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s heavily relying on other input links like listening and reading. Effective language input is a prerequisite for high-quality language output. Only when there is coordin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can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e ensured.
Key Words:Input and Output Theories;Interlanguag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寫作是一個對語言進行提取、加工并輸出的思維過程。英語寫作教學經歷了一個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從文本分析階段到控制性作文模式;從寫作成果研究轉向到寫作過程探索,涉及過程法與結果法、任務教學法、體裁教學法、范文教學法、寫長法等。這些方法無疑是寫作教學前行的動力,但退回到語言習得的自然規律再推敲,不難看出:一味追求輸出的方法定是沒有前途的;一個輸入、輸出兼備的培養方案才是事半功倍、大有可為的。
1 輸入、輸出理論及中介語簡介
1.1 語言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Krashen(1982)提出語言輸入假設:學習者根據自身的語言水平(i),通過可理解性輸入有選擇性地接受新的知識(i+l)從而習得語言能力[1]。Krashen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言學習的本質,給語言教學帶來了啟示。但究其局限性,Mclaughlin(1987)批評性的指出:語言輸入假設只關注了語言輸出的重要性,過分強調理解新語言而忽視了語言的產出[2]。
1.2 語言輸出假說(The Output Hypothesis)
Swain(1985)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設,她認為理解輸入語對語言習得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保證學習者在語法準確性方面達到近似本族語者的水平學習者只有通過使用所學語言才能達到這一點[3]。Swain(1995) 闡述了輸出對語言習得的作用: 注意/觸發功能、假設驗證功能、元語言功能[4],進一步奠定了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此外,Grass(1997)和Skehan(1999)也認為語言輸出具有提供反饋、形成自動化、從意義加工轉向句法加工、優化語言輸入以及培養話語技能和發展個人語用風格等功能[5]。
1.3 中介語
Selinker(1972)提出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會形成中介語(interlanguage),它是一個獨立的語言動態發展系統,在結構上處于母語與目的語的中間狀態。
中介語有三個特征:(1)中介語具有可滲透性,即組成中介語的規則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受到來自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的規則或形式的滲透。(2)中介語具有可變性,即中介語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不是從一個階段突然跳到下一階段,而是不斷的借助“假設-檢驗”手段,緩慢地修改已有的規則以適應目的語新規則的過程。(3)中介語具有系統性,即中介語是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它具有一套獨特的語音、語法和詞匯規則體[6]。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語言學者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不斷完善中介語并向著目的語靠近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或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反復嘗試、進步甚至倒退參與其中的復雜過程。
2 輸入、輸出理論時代性的回歸
2013年暑期外研社組織了全國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系列研修班,研修班以“輸入為基礎,輸出為驅動:教學策略與實踐”為主題,以邀請知名專家做主題報告和組織與會教師參與教學示范的形式,使廣大一線外語教師受益匪淺。專家們結合我國教育發展現狀,闡述了“輸入為基礎,輸出為驅動”理念的豐富內涵,指出這一理念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學科發展需求與學生心理需求。
3 輸入、輸出理論的重新解讀給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帶來的啟示
3.1 保證有效的語言輸入是求高質量輸出的前提
寫作教學不應只一味的強調輸出的形式和水平,這些過程性或者結果性論斷的分析雖有助于調節寫作教學,但追根溯源,寫作水平的提高應該從以聽、讀為主要途徑的輸入質量上談起。優質、有效的輸入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中介語,這種中介語的加強過程無疑會使輸出更流暢、規范。
作為輸入資源的聽力或閱讀材料首先要保證對學習者來說具有可理解性。這是一個必須把握的難易程度。也就是學習者必須對這些材料基本可以接受,但材料本身又稍有一點難度。這樣既保障了可理解性又保證了進步性。
有效的輸入不僅在上述的質量上有要求,在數量上亦然。正確解讀有效的語言輸入,除了保證可理解性的同時要遵循循序漸進性。也就是說,輸入的積累是一個動態的連續性的活動,而不是某一次大量突擊而得。鼓勵并引導學生每天在聽力和閱讀上有所積累,量適度即可,貴在堅持。不能連續的偶然突擊式輸入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就是這個道理了。
3.2 在視聽資源中積累語料,在閱讀中提高寫作
鮮活的視聽資料如:電影以及其他教育類視頻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大于教科書。看英文電影、英文小說、聽英文歌曲等,這些語言學習活動都是輸入積累的范疇。聽力理解對語感培養、糾正發音等方面有著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在聽力方面量的積累也會給寫作帶來質的飛越。
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看,閱讀和寫作是共享人類某些思維活動的認知過程。Eisterhold認為“一個領域內的改善會導致另一個領域內的改善”[7]。更具體地說,閱讀是模擬寫作的行為。閱讀過程是一個提煉過程,閱讀既復習了學過的詞匯,同時又接觸了新的詞匯,這一點首先充實了寫作的詞匯資源。其次,閱讀時,可以摘錄一些好的句型進行模仿聯系。摘錄后用在不同的場景中,用的多了自然就自如了。
3.3 在習作練習中有意識地培養語用知識
在輸入積累的同時,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有賴于習作練習。學習者應該定期進行習作練習。定期練習中,學習者應該有意識的應用在聽力、閱讀中積累的詞匯。但重點是掌握正確的語用知識來運用這些資源。語用知識基于聽力和閱讀的積累以及在交流和寫作中的檢驗。教師應該在學生口語和寫作中就語言使用的正確性和合理性給予適當的反饋。另外,詞典也是語用知識檢驗的重要幫手。培養學生對語用知識的掌握是得體的大學英語寫作的重要條件。
4 結語
語言學習是個雙向交際過程,輸入和輸出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在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上首先要加強對寫作教學的重視。 授課形式盡可能多地為學習者創造較為真實的語言輸入環境,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此外,讓學生明確認識到輸入和輸出的關系,避免急功近利的徒勞。最后,學習者一邊要注重語言輸入的積累和語言輸出的練習相結合,一邊要注意積累寫作方法和技巧,爭取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我們將迎來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的曙光。
參考文獻
[1] 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 McLaughlin,B.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 earning[M].Edward Arnold,1987.
[3] 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Gass,S.& Madden,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235-253.
[4] 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C.Cook &B.Seidlhof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 李中芳.輸入假設與輸出假設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1-402.
[6] 百度百科.中介語.http://baike.baidu.com/view/548428.htm.
[7] 楊麗.語篇知識在閱讀與寫作過程中的相關性[J].現代外語,1996(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