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愛華
保監會《人身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實施指引》規定,風險是指對公司實現經營目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不確定因素;壽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可以從承保、保全、理賠等環節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對保全環節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進行探討分析。
保全風險是指在保全作業和審批過程中由于客戶和保全人員的原因導致保險公司和客戶風險程度增加,保全風險主要有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一、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指由于人們不誠實、不正直或有不軌企圖,故意促使風險事故發生,導致經濟損失。壽險公司的道德風險主要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為獲得投保資格或保險金,而故意進行欺騙的行為。保險業務中,保險公司對因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因素所引起的經濟損失,不承擔賠償或給付責任。
道德風險在保全環節主要發生投保人變更、受益人變更、復效、新增附加險、給付類業務等保全項目。
1.風險識別。通過對投保人變更、受益人變更、復效、新增附加險、給付類業務等高風險保全項目進行分析,對保全環節的道德風險進行識別。投保人變更非原投保人的真實意愿;受益人變更未經被保險人同意;復效、新增附加險未如實告知;給付資金未給付相關權益人。
2.風險評估。對保全環節的道德風險進行評價,以便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投保人變更非原投保人的真實意愿,如發生保險合同質押、解除等將嚴重影響保險合同效力;受益人變更未經被保險人同意,變更后的受益人為騙取保險金危害被保險人身體健康或保險事故發生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復效及新增附加險業務未如實告知,特別是大額失效保單復效及新增高額住院費用類險種及高額身故類附加險的客戶,可能存在帶病投保騙取保險金的風險;給付資金未給付相關權益人,可能存在冒領、錯領給付資金的風險。
3.風險控制。道德風險控制主要通過加強客戶身份識別、規范實務流程、推行非現金給付、加強通知回訪服務等方式進行道德風險的管控。
(1)加強客戶身份識別。一是運用技術手段識別客戶身份證件,充分利用身份證識別儀器進行有效客戶身份識別,防范虛假證件引發的道德風險。二是密碼認證,通過輸入保單密碼或發送手機確認短信,確認客戶身份,防范冒認客戶身份引發的道德風險。三是核對保險合同權益人簽名,通過對申請人簽名與公司留存的簽名資料進行核對,防范冒領資金的給付風險。
(2)規范實務流程。一是嚴格委托代辦管理,對變更投保人、保險合同借款及較大金額的給付類業務等高風險項目,限制委托代辦,需權益人親辦。二是加強核保管理,所有失效保單復效、新增復效險全部提交核保,由核保人員根據風險保額及財務狀況等對投保人及被保險人進行風險評估。三是加強事中風險控制,通過風險識別系統對風險因素進行識別控制,自動將高風險作業提交審核環節,對高風險作業進行事中審核控制。
(3)推行非現金給付。大力推廣非現金給付方式,通過批量銀行轉賬將給付資金轉至權益人賬戶,保證資金安全,防范錯付資金風險。嚴格執行保監會關于非現金給付的規定,在客戶親辦的情況下,才能支付小額現金,委托代辦業務應全部通過銀行轉賬方式轉至權益人賬戶。
(4)加強通知回訪服務。通過完善客戶信息,更新留存客戶最新的聯系方式,保全業務特別是涉及保險合同權益的高風險保全項目,辦理完畢需實時發送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進行電話回訪,通知客戶辦理結果,防范道德風險。
二、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公司內、外部相關人員違規、違紀、違法等問題而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保全環節的操作風險主要有員工風險和操作流程風險。
1.風險識別。保全環節的員工風險主要是公司內部人員或銷售人員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銷售人員提供虛假委托手續、公司內部人員利用工作便利,冒用客戶名義虛假解除合同、領取保險金,侵占給付資金,損害客戶利益等虛假支出風險。保全環節的操作流程風險主要是公司內部員工未嚴格執行公司制度規定存在違規操作的風險,可能存在保全申請資料不齊全、保全項目操作錯誤、給付對象錯誤等。
2.風險評估。保全環節的員工風險危害極大,未經客戶同意,公司內部人員、銷售人員假借客戶名義,提供虛假資料,辦理虛假退保及給付,不但嚴重損害客戶利益,且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秩序,極易引發風險案件,對公司經營可能造成嚴重影響。保全環節的操作流程風險主要是合規性風險,可能引發保險合同訴訟糾紛,引起監管部門的處罰,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對公司品牌及社會形象造成不好的影響。
3.風險控制。操作風險控制主要通過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加大集中管理力度、加強后督核查管理、加強預警監測分析等手段防范員工風險和操作流程風險,提升操作風險的管理水平,減少操作風險損失金額及操作風險所引發案件的影響。
(1)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一是加強對銷售人員的誠信教育,強化銷售人員的誠信合規意識。二是堅持開展內部員工的職業道德、風險意識、案件警示等教育,強化員工的執行意識,提高制度執行力。
(2)加大集中管理力度。通過推行集中管理,將高風險作業集中至省公司或總公司審核,事中審核人員應對申請資料的真實性、業務處理的合規性、客戶身份識別進行有效審核,可以防范基層公司因人員流動性大、風險意識不高所引發的違規風險及虛假給付風險。
(3)加強后督核查管理。通過建立后督核查機制,設置相應的風險因素,抽取高風險數據進行后督核查,通過核查申請資料的真實性、業務處理的合規性,及時整改發現的問題,進一步規范操作行為,強化制度執行力,防范員工風險及操作流程風險。
(4)加強預警監測分析。一是銷售督查部門建立銷售人員風險預警機制,對銷售人員風險進行監測預警,定期開展銷售風險分析,根據分析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檢查。二是業務管理部門建立業務管理風險指標體系,對異常數據、異常操作等高風險數據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三是內控風險管理部門完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對風險數據、風險評估、預警提示等進行管理,有效提升風險預警、監控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