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兵
【摘 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寓于生活中。小學數學教學應突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背景,富有情境化的生活數學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同時引導給孩子們用“生活的眼睛”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有趣的數學問題,讓學習更有樂趣、更有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數學化;教學情境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服務于生活。面對那些還一知半解的學生,他們認識數學知識的能力還比較朦朧,非常膚淺,這要求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的數學知識,并將所獲得的數學知識運用于平時的生活中。比如低年級數學教學,可以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給孩子們一雙“生活的眼睛”,讓他們感到“數學有趣”、“數學有理”、“數學有用”。同時,當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運用生活數學開展課堂教學,又該如何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呢?
一、將數學課堂演繹成學生熟悉的生活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課堂教學應向生活數學大膽開放,通過創設情境數學,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背景,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比如:一年級涉及到對不同事物特征進行分類,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櫻桃、白菜、西紅柿、蘋果、辣椒、桔子、扁豆、草莓等入手,讓學生自由分類,說出你這樣分類的道理。這些學生們熟悉的事物,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體驗和特征,確定不同的分類標準,討論起來你爭我搶,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按照蔬菜和水果分兩種,櫻桃、蘋果、桔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紅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說:“按顏色分,櫻桃、蘋果、西紅柿和草莓都是紅的,剩下的是另一類等”。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時,我更深地體會到分類這種數學思想是如此樸實地貼近學生,而學生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真的是數學教學的寶貴財富,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們也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就生活在數學的世界里。
二、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數學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愛好是入門的老師。有愛好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聚精會神、積極思考,所學的知識把握得迅速而牢固,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能讓學生產生愛好、帶著他們跑40分鐘的“火車頭”。我曾經聽過一節小學五年級有關《分數的意義》的公開課,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堂課就是讓同學們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分數的意義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引人注目的是講課教師拿出的事先策劃好的兩個話題題目。
話題一、2008北京奧運——根據申辦預算,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經費為16.25億美元,除中心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提供少量補貼外,4/5以上的經費將通過奧運會的市場開發來實現。
話題二、“奇妙”的人體——嬰兒體內水的含量占體重的4/5;成年女性體內水分占體重的2/5;成年男性體內水分占體重的1/5。
按照課堂教學的設計,教師要求學生當場自由編組,然后在討論完題目發表見解。這兩個話題一個是國家的大事,一個與人的健康有關,同學們都十分感愛好,所以現場的學習討論氣氛就非常熱烈,而且大家在學習內容之外還說了許多對這兩個題目的更深的熟悉,有的說奧運會需要的錢很多,所以打算拿自己的壓歲錢去贊助,有的說,對比一下,嬰兒體內水含量比例最多,可見平時要注重及時補充水份等等。原本一堂單一的數學課,結果被孩子們用一雙雙“生活的眼睛”變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研討會,自然大家也把有關分數的意義及其運用學在了自己的腦子里。
三、引導學生用“生活的眼睛”發現數學
生活是多樣的。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愛好。”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們那一雙雙“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樣的,他們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一定會順應教師的教學預設。那么我們的教學是執行預設的教案,還是開發課堂生成的資源呢?
比如:有這樣一道討論題:“在一個長方體物品的每個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裝繩,需用包裝繩的長度至少要有這個長方體物品棱長總和的長度?”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絕大多數認為包裝繩的長度一定超過物品的棱長總和,因為每個面都捆扎成十字包裝繩,即物品的棱長之和,再加上打結的,所以超過物品棱長總和。但是也有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裝繩可能比棱長總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認為假如這個物品是一塊海綿,因為海綿是膨松的,生活實踐中都要扎緊,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長的包裝繩。這種不茍同于一般的解答從現實生活出發,并能夠對自己的想法充分闡明理由,教師就要予以肯定和贊揚。數學的嚴密性是它的特點之一,但是嚴密性不是絕對的,假如刻意地要求學生“循規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動活潑的思想,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會受到抑制。對于這種在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種創造性思維的閃現,教師要加倍珍惜和愛護。課堂教學還要鼓勵學生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勢,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教師,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創造個性。
四、將課堂中的生活數學向課外延伸
學生經常把課堂上的作業視為負擔,這與作業缺少情趣、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忽視活學活用有關。而數學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它的這一性質給其課堂作業的設計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方面能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另外也可以幫助他們建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綜合性,形成知識的網絡系統。例如在學習百分數應用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發動學生拓展設計這樣的練習:配制含糖20%的糖水,可以怎樣解?這是數學問題,它是科學問題還是化學問題已不再重要,而這正是知識體系的系統性的體現。
數學課堂作業還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整體素質,培養綜合思考的能力。如六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就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幫助解決一些生活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資料,設計一個廚房,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成立設計公司,為客戶設計。此時,他們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運用,豐富的情感得到了體驗,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培養和塑造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歸結到實踐中就是需要教師從每一節課做起,真正地給學生一雙“生活中眼睛”,讓他們能在教師和他們自己設計的生活情境中,通過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數學課堂教學要“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海河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