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利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鮮明的踐行性,為新課程改革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要求。關于德育課程建設,我國起步較晚,可以借鑒日本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體驗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德育工作與自我的感覺體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重視道德體驗過程中體現的價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生存能力、獨自創造能力以及集體合作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使得學生內心世界更加充實,促進新課程改革更加回歸于生活。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學生;德育管理;體驗教育
道德素養是每一個社會公民都務必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青少年學生群體是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梁,他們的道德水平將直接關系到祖國發展的未來。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雖然也提出了學生的德育工作,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過于強調流程和口號,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與當前國際國內的形勢情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在當前我國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項極為緊迫的工作。
一、當前我國德育工作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長遠的規劃,胸中無發展目標,抗打擊能力較差
我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很多青少年為獨生子女,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在家養成了嬌生慣養的壞毛病,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分享和謙讓,學生過于喜歡追求社會上的物質追求,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則是少之又少。學生長久便形成了不愿意受苦受累,只愿意自我享福,這成為當前很多青少年的思想主線。由于是獨生子女,在家沒有人過多的會去批評指責,當面對學校社會的教育和批評的時候有些學生便會受不了,出現了內心的煎熬與痛苦,不敢勇于面對現實,嚴重的還會出現輕生了念頭。
2.性格中缺乏愛心,喜歡妒忌他人,不易發現別人的優點
當前社會存在著無時無刻的壓力,青年人往往承受著壓力卻無處釋放,在心中默默累積,同時又不愿意與父母及周邊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逐漸他們會認同這種很自我的做法,對人和對事會有種不關心的態度,平時會一個人默默地坐在一邊,不喜歡言語,只要開口便多是諷刺言語,甚至拒絕學生的關心。但是這樣的學生往往會十分熱愛學習,努力學習,但是一旦如果有人超越了他們,他們里面便會產生內心的嫉妒,如此的惡性循環便會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陰影。
3.社會大環境對學生內心的影響
青年學生往往由于不滿足于當前現狀,想改變自己,好好學習,可是又擔心努力學習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于是便有些迷失了,很多青年學子將自己的注意力重心放在了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由于如今網絡世界信息巨大,網絡的虛擬性以及不可預知性讓年輕人充滿了獵奇以及逃離現實困難的心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沉迷于網絡游戲和聊天活動之中,而對于學習則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使得當前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難度巨大。
二、新課程改革中德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手段
1.做到因材施教,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青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家庭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的性格以及愛好也會發生著變化,因此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大前提下,我們需要做到對于因人而異的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以及其成長的環境,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社會的前進發展方向一致,對于來自于離異家庭、失散家庭、失去親人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需要及時進行溝通和關懷,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可以開展班級集體為其過生日的形式,讓其形成健康的德育心理,轉變少數學生內心對他人猜忌、不信任等行為。
2.正確運用網絡系統和平臺
當前,社會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老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很好的互動,共同交流維護網絡系統的純潔,更好運用網絡給人們帶來的便捷;對于一些網絡水平相對不足的學生,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了解到網絡的最大功能是使用而不是僅僅是玩。對于著魔于網絡游戲的學生需要進行正確的疏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號召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時,學校可以利用現有的校園網絡資源,做到讓學生作為校園網站的主人,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在主人公的意識下體會到擁有網絡知識的快樂和樂趣,體會到網絡不僅僅只有游戲,同時還有另一片天地。
通過以上的研究結果不難發現,只有充分利用好校園內現有的校園網絡平臺,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建立班級網絡主頁、網絡實踐活動的實時追蹤報道等形式,使得學校成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同時拓寬德育宣傳工作的途徑。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大前提下,加強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需要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入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師生實現良好的來自于兩者內心深處的交流與溝通,實現具有時代價值的德育工作,最終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穩定成長。
參考文獻:
鄭慧淑,楊淑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紙筆測試研究:基于新課程理念和教育現實的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問題研究之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2):68-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