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
摘 要:借鑒孔子對話教學方式的核心就在于處理好教師主導性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對話欲和求知欲,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教育理論;師生關系;對話教學
前蘇聯偉大的語言學家、哲學家和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曾提出著名的“對話”理論,認為話語要真正成為生活和生命的表現,必須言之有物,包含有意義、有價值的思想,從中能覺出真、善、美或假、惡、丑的性質,從而在對話中發生有意義、有價值的交鋒。
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觀照當今語文閱讀教學,可以發現語文閱讀現在缺乏的正是這種自我意識的迸發,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的交鋒,從而缺少對真、善、美的發現,落入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的俗套。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我們行走在教育第一線的語文教師首先從改變傳統的師生對話關系做起。本文就結合《論語》中孔子的教育理論對此探討一二。
一、借鑒孔子式對話
在傳統的教學中,師生關系曾一度被絕對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道觀念深深限定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之處在教與被教、管與被管的差別地位。而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卻給我們展現了和樂輕松的師生關系。
1.教師地位不自以為神圣
身為大教育家的孔子從不把自己的地位看得神圣。他一直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其長于他人的地方,師生角色會隨時發生變化。這也印證了后來韓愈在《師說》里的一番話:“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因此,教師有時也需要向學生虛心學習。
2.師生間平等和諧的對話關系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學生無需對教師的話無條件地接受,可以有自己的意見,甚至可以進行反駁辯解。當有弟子提出自己的缺點時,孔子也會謙虛接受,說道:“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公治長》)當師生間的關系達到平等時,授課時就比較輕松,沒有那么拘謹,就像在《論語·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鼓勵各弟子積極發言,圍坐討論各自志向,使整個課堂顯得輕松愉快。當然,在我們現代課堂里,不可能每堂課都能讓學生圍坐而談,但是,我們最起碼能做到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與教師一起進入文本。
二、引導學生積極與教師對話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的建構。學生是意義的建構者,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及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來看,語文教學應該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們擺脫傳統的問答式教學,以新的教學觀來展開語文閱讀教學。而對話式教學是學生語文建構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論語》中,孔子就十分重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他能因時、因地、因人展開教學,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維特點進行教學,他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重視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當學生的思維處于快速活動的時候,特別是欲說不說的時候,適時點撥一下,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達到舉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
我們借鑒孔子對話教學方式的核心,就在于要處理好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之間的矛盾,采用多種形式和方式激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善思。我們倡導的對話應是互動的、開放的、多邊的,強調的是學生與教師雙向的“敞開”與“接納”,在相互傾聽、相互接受、相互激發的過程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育目的。
三、跨越孔子式對話,走向師生共同觸摸文本的新境界
接受美學家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聽眾新的反響,使其從物質狀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
對于同一個文本,教師和學生處于不同的階層,以不同的視野來觀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新的體驗,就要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當好“主角”。但是作為學生來講,他們與文本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首先表現在時空距離上。就我們現今所學的《論語》而言,在面對兩千多年前閃耀的思想光輝,有很多學生都不能接受,因為這種時間距離,使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了疏離感和陌生感,其次表現在認知水平上。我們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著高遠的見識和卓越的思想,但是鑒于學生較淺的人生閱歷和較低的認知水平,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這些偏差。在這種時候,就需要教師在旁充當好“指路人”的作用。當學生所讀的文本與內心的認知存在較大差距時,教師就要善于設置適當的對話話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對話欲和求知欲。在生生對話中,教師也能較好地了解學生當時的認知狀態和期待視野,并作為一個研討者參與其中,幫助學生找到與文本進行心靈觸摸的渠道,從而舒展學生的心靈,解放學生的個性,實現閱讀教學的最優化。
因此,為了使教育避免走向枯竭,不讓學生會成為只知等待答案的被動接受者,我們就要從現今做起,努力培養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碰撞、交流、對話的能力,最終使得他們擺脫“我—他”關系,進入“我—你”關系的“對話”關系,更好地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從而真正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進而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