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平
摘 要:從新課程背景下的“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優勢入手,突出了該模式下的核心環節——“問題”設計的重要性。然后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詳細分析了問題設計所要遵循的四個特點,即:典型性與針對性、生動性與具體性、思維的發散性、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模式;問題設計;特點
縱觀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改革,不斷有新的教學模式提出,其中主要包括“問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合作式教學”這三種模式,“合作式學習”的優勢在于促進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而“探究式學習”的優勢在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的思維。那么何為“問題式教學模式”?與前兩種模式相比較有何獨特的優勢?
“問題式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開展的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同,問題式教學是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立平臺,而問題的解決則是學生活動的主要方式,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促進知識與思維的同步發展。由于物理學科的教學內容與科技、社會有著廣泛的聯系,采用問題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更好地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控制教學,有助于三維目標的進一步有效落實。
巴爾扎克有一句名言“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都是問號。”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和關鍵就在于教學內容的“問題”設計。因此“問題”的設計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
要抓住對概念的理解和對規律的運用提出問題,如重要的概念及規律的理解,分析處理問題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易錯、易混的問題等,使得問題討論與概念的建立、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例如,在上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時,學生雖然知道運用公式,總路程除以總時間,不怎么能理解總路程和總時間分別指的是哪段路程和時間,尤其是對總時間的概念。于是就提出這樣的問題:“龜兔賽跑時,誰先到達終點,誰先贏的?”學生自然回答說:“烏龜。”“為什么是烏龜?是因為總路程是起點到終點的距離,但總時間是多少?”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原來總時間是一路上的所有時間,包括休息的時間。這樣的問題設計,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上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生動性和具體性
“問題”所要達到的目的指向要明確、具體,易于學生理解;形式要生動,以利于創設“問題情境”;“問題”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懸念,揭示矛盾,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創新動機。例如,在學習測量物體密度的實驗時,學生對石塊的密度比水大的物體的測量方法已經很透徹了,此時我拿出一個木塊,故弄玄虛地問誰能幫我測出這個小木塊的密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等一番實驗之后,有的學生激動地告訴我木塊的密度是1.2克每立方厘米,而有些學生產生了質疑,這個實驗結果和書上給出的不一樣,到底哪里出現了問題?此時,有的學生醒悟道:“因為木塊沒有完全浸沒水中,而我們之前的石塊都是能浸沒于水中的。”于是引導學生進行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得到了一些方法。比如說用細針把木塊頂下去,再比如說用鐵塊掛在下面幫助木塊下沉等。在整個過程中,老師只是巧妙地拿出一個木塊作為問題的導火線,而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
三、“問題”的設計要具有思維的發散性
在設問中,我注重一問多答、一題多解、問題變形的創設。
例如,初二物理光的反射中畫出一個點光源在平面鏡中成的像,因為我們已經學過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所以在講這個題目時特意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作圖,我們應該怎么去畫呢?是不是有多種方法呢?”學生聽我講完后,好像有所領悟,想出一種利用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法畫圖之外,又想到了用光的反射定律去畫圖。這樣的提問,不讓學生禁錮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中,學會知識的拓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發散性。
四、“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按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問題”的深度、難度、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適應。
例如,在初二物理學質量和密度時,在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中放入一個16.8g的物體,溢出10g的水,問杯子前后的質量變化是多少,當時學生思維只能停留在找原來質量是多少,現在的質量是多少,去算它的差值,這時我覺得學生可能理解不了,我就舉了個例子,你現在有一筆錢,但我不知道是多少,我給了你10元,你又給了別人4元,你增加了多少錢?學生自然而然想到增加了6元,也能聯想到原來算差值只要把增加的和減掉的相比就可以了。問題的提出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和理解。
“問題式”教學是伴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而產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隨著教育改革不斷發展,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也進一步深入,它必將對實施有效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