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華
摘要:中職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處在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卻面對擇業和自主生活。其文化基礎一般較弱、自我效能低、學習興趣低、學習目標不明確、不能正確歸因。針對特殊學習群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多維度,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鍵詞:中職生;學習動機;激勵;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247-01
一、國內外學習動機研究現狀
國外以認知動機理論為典型代表進行學習動機研究。90年代以來,學習動機研究焦點為結合學校和課堂教育真實環境,關注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實用性,驗證其有效性。
學習動機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把學習動機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以理論論述和宏觀闡釋為主。90年代以后,國內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更加務實,追求學習的工具性價值,為以后生活就業做準備。研究開始聚焦學習者情感因素。
概言之,國內學者研究以教學反思為側重點,實用可行性措施略顯單薄,研究對象極少關注中職生,構建動機激勵策略的實證研究還比較薄弱。
二、中職生學習動機現狀調查
(一)職業教育大發展的大背景
中職生作為未來產業大軍的骨干,作為高職教育的后備力量,其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made in china”的質量。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特別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山東省政府更是著力構建上下貫通、左右聯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家到企業,都對技術型人才提出迫切期望。職業學校人才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成為學校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二)中職生學習狀況調查
職業學校教學和管理的一大難題是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氣氛缺失,這已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質量。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老師們明顯感到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他們的學習基礎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看小說、打瞌睡,業余時間玩游戲、談戀愛,沉迷于網絡,甚至曠課。學習上沒計劃、無目標,沒有好勝心,沒有求知欲,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狀態比較消極,得過且過。
因此,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多種方法,激發、轉化和維護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中職生學習動機特點
有調查顯示,96.7%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并且能付諸行動。只是,較之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動機顯示出不平衡性的特點。
外部動機明顯。學生知道學習對將來就業及自身發展非常重要,普遍意識到今后的個人發展可能會因知識、水平的欠缺而受到制約,要努力學習才能在社會上更具競爭力。但實際學習中則表現為學習有較強的工具型動機,即有認真學習意識,但缺乏興趣、自我能效低、執行力差。具體表現為部分學生上課時對所學內容淡漠、不愿積極地回答問題;少有學生能主動尋找和創造機會與教師交流。
三、中職生學習動機不平衡的原因
(一)自我效能感缺失
因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學甚至小學時期長期的學業成績不理想,甚至最后被分流,造成學生沒有在校學習、生活或工作的成功體驗,導致部分中職生對學習缺乏自信,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二)專業興趣缺乏
部分學生報考專業時是父母或老師的意愿,并非自己真正的興趣,入學后學校或老師、家長未能幫助學生建立對專業的宏觀認識,未能明確專業要求,學生很難主動投入專業學習,自然對學習缺乏熱情。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
(三)特殊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
青春期逆反心理是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心理現象,社會經驗不足,心理不成熟等。
(四)社會環境影響
價值多元化,尤其是金錢萬能論、唯物質論等消極價值觀的影響。
(五)學校環境、校園文化、辦學質量(以普通中學為參照物)
與普通中學相比,職業學校升學壓力小、學習壓力也小,學生直接面對的是社會、是職業、是崗位、是生活。
四、中職生學習動機的激勵
(一)抓住學生興趣,互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轉換角度,積極參與教與學的過程,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轉學生被動接受到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創造性的迸發,以此來培養學生將學的知識轉變為實踐性能力。
以興趣為核心,師生互動教學旨在強調教師從動態的角度把握教學,樹立多維互動的教學觀,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運用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二)豐富成功體驗,增進學習動機
對于中職生,教師應多創設成功情景,營造理解、賞識、信任的氛圍,多肯定賞識、少打擊否定,讓學生切身體會成功的美妙感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求,充分感受知識的奧妙、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三)培養學習習慣,維持學習動機
中職生沒有經過高中教育,沿襲初中的很多學習習慣,慣于被動接受,依賴性強。進入中職后,教師要利用多渠道多方法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主動學習。在每個課堂幫助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強化學習動機,使學生學習行為固化為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引導正確歸因,強化學習動機
學習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價值,解決好為什么學、為誰學等問題,以此學生可以正確樹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及人生定位。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習價值的肯定與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堅持性等有著直接的聯系,呈正相關。運用歸因理論來了解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其學習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 蕓,宋艷萍, 謝媛媛.高職學生學習動機激勵策略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2.
[2] 王 芳,黃上上.論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機的不平衡性及對策[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3] 蔡 澄,馬蘭芳.農村留守初中生課外自主學習動機激發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4] 陳 艷.論激勵機制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2.
[5] 劉生學,王永久.農村學生流失的原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2.
[責任編輯:陳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