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萍
[摘 要] 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傳遞音樂魅力的必要條件。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在遵循音樂教育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積極啟發學生發現美、表現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提高對音樂的興趣,主動參與學習音樂,真正成為音樂教學活動的主人。
[關鍵詞] 音樂教學 興趣 提高 方法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我認為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靈活運用多種愉快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又該從何入手呢?
一、啟發學生表現美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教學生唱會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出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感情和藝術形象,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會歌曲的意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唱出真摯動聽的歌聲,使其歌聲更具感染力。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歌曲內容開始。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只用抽象的語言去引導學生來理解歌曲,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把音樂和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并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詞語,來進行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蘊含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由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能夠正確地、創造性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
如在一年級下學期的《買菜》一課的教學,我只帶領學生按節奏讀了幾遍歌詞,他們就會唱了,但由于學生光聽老師說、自己想,無法感受歌中小朋友買菜的樂趣。于是我就運用了游戲的方式,在學會歌曲后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歌曲內容,幫助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樂趣。游戲的方法是:請一些同學圍成圓圈,扮演各式各樣的菜,跟著《買菜》的音樂節奏走,圓圈中間的學生扮演買菜的小朋友,一邊播放音樂一邊游戲,中間買菜的學生隨著音樂依次將他想要的“菜”領到中間來,并繼續跟音樂節奏走。當音樂到最后的“嗨”字時,所有被領到中間的“菜”立即回到圓圈,動作最慢的學生會被別的買菜的人抓住。被抓住的人就要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并在下一輪中扮演買菜人。如果買菜的小朋友沒有抓到任何人,那就自己表演節目,下一次繼續扮演買菜人。結果,把游戲加入后,整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了,學生不光會唱了歌曲,還從中體會到了買菜的樂趣。
二、引導學生做表演
表演與音樂是緊密聯系的,表演是教學中倍受學生喜愛的內容之一。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每學一首歌曲,我會根據歌詞內容啟發他們進行律動或表演,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歌曲,記憶歌詞。首先,啟發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其次,根據學生表演編排一套好的動作教給學生;最后,表演反饋。學生常會被一些優美的動作和造型所吸引,教學過程中常會自發地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臺下的“小觀眾”也紛紛舉手要求上臺表演,連平時最膽小的學生也躍躍欲試,臺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勁,課堂氣氛達到高潮。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而且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加入打擊樂器伴奏
盡量多的融入打擊樂器元素到課堂教學中。利用簡單的打擊樂器如鈴鼓、雙響筒、碰鈴、三角鐵、沙錘等給歌曲伴奏。由于條件所限,各種打擊樂器都不能達到人手一件,這就大大影響了學生的情緒。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可以鼓勵孩子們自己動手去制作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比如,用易拉罐裝上沙土制作成沙錘,用文具盒、玻璃杯、木制品、金屬制品敲擊出不同的音色。學生學習打擊樂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節奏感和識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多讓孩子們欣賞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動畫、電影、電視插曲,如《藍貓》、《小龍人》等,讓孩子們自主地去愛上唱歌,愛上音樂課。如在教唱《過新年》時,我會做這樣一個練習:把全班學生分成4個組,第一組打小镲,第二組打小鼓,第三組手持紅帶表演,第三組演唱。這樣輪流練習,邊唱邊奏邊舞,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唱、跳、伴奏,如此寓藝術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整個教室洋溢著幸福、歡樂、喜悅的氣氛。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欣賞中結合圖、講、演
欣賞音樂,不僅需要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需要欣賞者用自己經歷過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去感知體驗。小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生活閱歷淺,經驗積累少,要使他們真正理解音樂,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就必須根據他們的思維特點,通過形象活潑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簡短的啟發談話等形式,運用聽覺和視覺同步感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然后再讓他們在動聽的樂曲聲中自由充分地想象、體驗,使其根據各自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間接和形象的記憶,用不同的顏色、線條、文字、動作表現出來。例如,民樂合奏《金蛇狂舞》是一首短小精悍的樂曲,樂曲歡快流暢,在旋律發展中,采用“螺螄結頂”手法,鏗鏘有力的鑼鼓,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表現了人們在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舞動巨龍、鑼鼓喧天的歡樂場景。在指導學生欣賞時,我先結合“龍舟圖”展現熱烈氣氛,暗示樂曲的曲式結構。然后初聽音樂,啟發學生思考討論:1、用一句話說說音樂描繪的場面。2、有沒有聽出樂曲中的對話?在欣賞第二遍時,將學生分為兩組,在教室的指揮下學生們用打擊樂器為樂曲對答部分伴奏,進一步體驗此段樂曲熱烈歡快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時代要求我們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實踐、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情景,盡可能使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著力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