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四化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未來發展緊密聯系的學科。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將教學從課內拓展到課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完成學生的全面認知,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課外探索、認知、實踐的價值和意義。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應重點抓好擴大地理課堂,尋求地理學習的空間;創新地理課堂,構建合作學習的模式;走出地理課堂,培養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激活地理課堂,實施思想教育行動四大環節。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外實踐 四大環節
地理作為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學科,伴隨著近年來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高中地理傳統的教學方法總是與現實和實踐“脫節”,學生在課堂上僅僅通過圖片、視頻等了解課本之外的世界,學生在課堂上為環境憂心忡忡,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又沒有樹立起低碳環保的理念。這種傳統的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學生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關于如何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幾點探索和實踐。
一、擴大地理課堂,尋求地理學習的空間
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課堂局限于教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乎“紙上談兵”,學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閱歷有限,無法將地理課堂與現實實踐相結合。通過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拓展地理課堂,拓寬地理學習的空間,促使學生完成從書本理論到課外實踐的跨越。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形、氣候相關內容時,作者引導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掌握相關的要領。比如結合所在地的地緣、地貌,再結合相關的資料開展研究,了解中國的地形和氣候。再比如了解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征,了解地形對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了解中國的地震帶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國的氣候有怎樣的分布特點,這種分布的成因是怎樣的?中國有哪些氣象災害?這些氣象災害對生產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結合空白的中國政區圖,填寫上山脈并標注名稱。如以下圖表:
通過以上圖和表可以看出中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通過類似的課外實踐活動,擴展了地理課堂,引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二、創新地理課堂,打造合作學習的模式
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中,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也會采用多種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這些方法都有點“捉襟見肘”,學生無法全面“施展”。而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博采眾長,打造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小組合作完成的,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現從教材到生活實際的遷移與發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例如,學習“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時,作者引導學生小組到圖書館、本地博物館或通過網絡進行查詢,了解如何判斷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類型有哪些?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學生合作小組通過實踐整理出以下兩份關于人口遷移的表格:
“二戰”前后的世界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人口遷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學生合作小組結合上述兩個關于人口遷移的表格進行探討,有的學生便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人口遷移反映的是社會的倒退還是進步?學生就此展開辯論,有的學生認為是社會的進步,伴隨著區域經濟集團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口遷移表現了現代文明的進步。有的學生則提出對這個問題應該理性應對,在戰亂時期,人口遷移是一種被動的遷移,是被迫的,是社會的倒退,而到了現代社會,人口遷移往往是經濟發展、個人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課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地理是一門靈活的學科,所謂“知識在課外”,書本之外,有著更多的地理知識等待學生去挖掘,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培養自身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課堂,學生被動地學習相關的知識點,缺乏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而當學生走出地理課堂,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點,運用創新手段,積極拓展知識網絡。
比如針對“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的方式來研究,也可以通過發放調查表來了解普通居民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看法,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將這些實踐報告收集起來,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制成如下表格:
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能夠發現,其實書本上的知識點正是現實生活的呈現,深層的地理知識都蘊藏在實際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課堂,實施思想教育行動
教書育人需要教書與育人同時進行,而一直以來,很多教師過分重視教書,輕視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育人比教書更重要。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課業負擔較重,平時也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師無暇顧及。而通過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應用于課外,進而實施思想教育行動,促進教書與育人的全面整合。
針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知識點,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到當地的公園、小區等公共場所開展實踐活動。比如作者曾帶領學生舉辦“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活動,學生小組到當地的公園撿垃圾,宣傳環保低碳的意識和理念,促進了學生對環保問題的重視,而且嘗試提出一些關于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的建議等。通過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讓地理這門課程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達到育人的目的。
總之,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未來發展緊密聯系的學科,這門學科需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才能讓學科改革綻放絢麗的花朵,才能讓教學更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未來發展緊密聯系的學科。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將教學從課內拓展到課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完成學生的全面認知,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課外探索、認知、實踐的價值和意義。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應重點抓好擴大地理課堂,尋求地理學習的空間;創新地理課堂,構建合作學習的模式;走出地理課堂,培養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激活地理課堂,實施思想教育行動四大環節。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外實踐 四大環節
地理作為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學科,伴隨著近年來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高中地理傳統的教學方法總是與現實和實踐“脫節”,學生在課堂上僅僅通過圖片、視頻等了解課本之外的世界,學生在課堂上為環境憂心忡忡,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又沒有樹立起低碳環保的理念。這種傳統的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學生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關于如何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幾點探索和實踐。
一、擴大地理課堂,尋求地理學習的空間
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課堂局限于教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乎“紙上談兵”,學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閱歷有限,無法將地理課堂與現實實踐相結合。通過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拓展地理課堂,拓寬地理學習的空間,促使學生完成從書本理論到課外實踐的跨越。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形、氣候相關內容時,作者引導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掌握相關的要領。比如結合所在地的地緣、地貌,再結合相關的資料開展研究,了解中國的地形和氣候。再比如了解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征,了解地形對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了解中國的地震帶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國的氣候有怎樣的分布特點,這種分布的成因是怎樣的?中國有哪些氣象災害?這些氣象災害對生產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結合空白的中國政區圖,填寫上山脈并標注名稱。如以下圖表:
通過以上圖和表可以看出中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通過類似的課外實踐活動,擴展了地理課堂,引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二、創新地理課堂,打造合作學習的模式
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中,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也會采用多種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這些方法都有點“捉襟見肘”,學生無法全面“施展”。而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博采眾長,打造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小組合作完成的,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現從教材到生活實際的遷移與發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例如,學習“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時,作者引導學生小組到圖書館、本地博物館或通過網絡進行查詢,了解如何判斷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類型有哪些?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學生合作小組通過實踐整理出以下兩份關于人口遷移的表格:
“二戰”前后的世界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人口遷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學生合作小組結合上述兩個關于人口遷移的表格進行探討,有的學生便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人口遷移反映的是社會的倒退還是進步?學生就此展開辯論,有的學生認為是社會的進步,伴隨著區域經濟集團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口遷移表現了現代文明的進步。有的學生則提出對這個問題應該理性應對,在戰亂時期,人口遷移是一種被動的遷移,是被迫的,是社會的倒退,而到了現代社會,人口遷移往往是經濟發展、個人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課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地理是一門靈活的學科,所謂“知識在課外”,書本之外,有著更多的地理知識等待學生去挖掘,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培養自身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課堂,學生被動地學習相關的知識點,缺乏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而當學生走出地理課堂,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點,運用創新手段,積極拓展知識網絡。
比如針對“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的方式來研究,也可以通過發放調查表來了解普通居民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看法,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將這些實踐報告收集起來,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制成如下表格:
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能夠發現,其實書本上的知識點正是現實生活的呈現,深層的地理知識都蘊藏在實際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課堂,實施思想教育行動
教書育人需要教書與育人同時進行,而一直以來,很多教師過分重視教書,輕視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育人比教書更重要。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課業負擔較重,平時也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師無暇顧及。而通過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應用于課外,進而實施思想教育行動,促進教書與育人的全面整合。
針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知識點,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到當地的公園、小區等公共場所開展實踐活動。比如作者曾帶領學生舉辦“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活動,學生小組到當地的公園撿垃圾,宣傳環保低碳的意識和理念,促進了學生對環保問題的重視,而且嘗試提出一些關于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的建議等。通過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讓地理這門課程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達到育人的目的。
總之,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未來發展緊密聯系的學科,這門學科需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才能讓學科改革綻放絢麗的花朵,才能讓教學更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未來發展緊密聯系的學科。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將教學從課內拓展到課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完成學生的全面認知,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課外探索、認知、實踐的價值和意義。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應重點抓好擴大地理課堂,尋求地理學習的空間;創新地理課堂,構建合作學習的模式;走出地理課堂,培養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激活地理課堂,實施思想教育行動四大環節。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外實踐 四大環節
地理作為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學科,伴隨著近年來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高中地理傳統的教學方法總是與現實和實踐“脫節”,學生在課堂上僅僅通過圖片、視頻等了解課本之外的世界,學生在課堂上為環境憂心忡忡,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又沒有樹立起低碳環保的理念。這種傳統的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學生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關于如何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幾點探索和實踐。
一、擴大地理課堂,尋求地理學習的空間
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課堂局限于教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乎“紙上談兵”,學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閱歷有限,無法將地理課堂與現實實踐相結合。通過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拓展地理課堂,拓寬地理學習的空間,促使學生完成從書本理論到課外實踐的跨越。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形、氣候相關內容時,作者引導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掌握相關的要領。比如結合所在地的地緣、地貌,再結合相關的資料開展研究,了解中國的地形和氣候。再比如了解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征,了解地形對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了解中國的地震帶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國的氣候有怎樣的分布特點,這種分布的成因是怎樣的?中國有哪些氣象災害?這些氣象災害對生產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結合空白的中國政區圖,填寫上山脈并標注名稱。如以下圖表:
通過以上圖和表可以看出中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通過類似的課外實踐活動,擴展了地理課堂,引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二、創新地理課堂,打造合作學習的模式
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中,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也會采用多種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這些方法都有點“捉襟見肘”,學生無法全面“施展”。而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博采眾長,打造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小組合作完成的,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現從教材到生活實際的遷移與發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例如,學習“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時,作者引導學生小組到圖書館、本地博物館或通過網絡進行查詢,了解如何判斷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類型有哪些?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學生合作小組通過實踐整理出以下兩份關于人口遷移的表格:
“二戰”前后的世界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人口遷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學生合作小組結合上述兩個關于人口遷移的表格進行探討,有的學生便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人口遷移反映的是社會的倒退還是進步?學生就此展開辯論,有的學生認為是社會的進步,伴隨著區域經濟集團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口遷移表現了現代文明的進步。有的學生則提出對這個問題應該理性應對,在戰亂時期,人口遷移是一種被動的遷移,是被迫的,是社會的倒退,而到了現代社會,人口遷移往往是經濟發展、個人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課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地理是一門靈活的學科,所謂“知識在課外”,書本之外,有著更多的地理知識等待學生去挖掘,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培養自身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課堂,學生被動地學習相關的知識點,缺乏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而當學生走出地理課堂,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點,運用創新手段,積極拓展知識網絡。
比如針對“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的方式來研究,也可以通過發放調查表來了解普通居民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看法,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將這些實踐報告收集起來,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制成如下表格:
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能夠發現,其實書本上的知識點正是現實生活的呈現,深層的地理知識都蘊藏在實際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課堂,實施思想教育行動
教書育人需要教書與育人同時進行,而一直以來,很多教師過分重視教書,輕視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育人比教書更重要。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課業負擔較重,平時也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師無暇顧及。而通過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應用于課外,進而實施思想教育行動,促進教書與育人的全面整合。
針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知識點,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到當地的公園、小區等公共場所開展實踐活動。比如作者曾帶領學生舉辦“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活動,學生小組到當地的公園撿垃圾,宣傳環保低碳的意識和理念,促進了學生對環保問題的重視,而且嘗試提出一些關于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的建議等。通過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讓地理這門課程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達到育人的目的。
總之,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未來發展緊密聯系的學科,這門學科需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才能讓學科改革綻放絢麗的花朵,才能讓教學更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