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丹
摘要: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是當前高校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政府建立了資助制度,但在運行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備受詬病。僅從技術層面進行完善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資助制度中相關主體的責任倫理錯位和失范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該文主要從資助政策的主體——政府和學生兩個方面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責任倫理;高校學生資助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137-04
自高等教育收費改革開始,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成為高校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由政府主導建立的教育資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問題,但在運行過程產生了很多讓人困惑的問題,比如:學生證明材料造假,公益服務意識淡薄,獎助學金的不當使用問題,學生的誠信和感恩問題等。上述這些問題顯然不是僅對資助制度本身做“技術”層面的修補和完善就能解決,而且這僅僅是資助制度困惑中各行為主體的外在行為表現,其內在的行為動機和驅動力應該是我們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對象。責任倫理理論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視角,或許能為上述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提供“技術”層面修補和完善之外的另一種思路。以下將主要從政府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責任倫理的含義
“責任倫理”(Ethic Responsibility)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首次使用的概念,是作為“信念倫理①”對立的概念提出的。“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是人們判斷和選擇行為的兩種原則。“信念倫理”強調的是人的行為動機、意圖和信念,關注動機的純正性,而不考慮行為的結果和對其應負的責任,它指向是應然的問題,即一個人的行為,只要是出于善良的動機或意圖,對于其行為的后果是無需負責的。
“責任倫理”認為,人的行為不僅要關注動機和意圖,同時也要關注行為結果,并為其負責。“責任倫理”要求的是,責任主體“無條件地”對其行為結果負責任的責任自覺。責任倫理強調人應當承擔行為后果,這同時意味著人必須對他人負責。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信念倫理”的不足。
這樣看來,二者并非完全針鋒相對、互不相容,而是一種豐富和補充的關系。相對于“信念倫理”,“責任倫理”突出地強調行為主體要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承擔責任,這樣就形成行為主體不僅在行動前要出于良好的動機和意圖,同時在行動之后對其結果負責的倫理體系。可以看出,“責任倫理”是一種高度自治的、自律性倫理,即行為主體在對行為的動機、意圖充分認識后,尊重客觀規律和自身發展規律,做出某一行動的選擇,并對自己以及行為的結果承擔責任。在這一過程中,行為主體為自己制定道德準則,并執行這些準則,體現出一種責任的高度自覺性。
二、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責任倫理審視
(一)責任主體的關系——責任倫理的錯位
筆者做一個擬人的處理,政府的資助與受助學生二者的心態是怎樣的呢?前者是否有種“施恩者”高高在上的姿態,而后者是一副感恩戴德的面相?再想,如果政府沒有任何資助,學生是否會認為在因經濟原因喪失受教育機會的問題上是有責任的呢?
我們要知道,高校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不是一個孤立的群體,它是社會貧困群體的一部分,是這一弱勢群體在教育領域里的縮影。政府長期以來對教育弱勢群體的責任缺失是導致這一弱勢群體存在的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群體存在的本身就隱含了政府職責的缺失,這包括教育發展過程改革對弱勢群體利益的忽視,也包括了政府在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上的不力。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一直堅持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價值觀,我們不能否定它的積極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利、公平、正義等觀念的普及,其產生的重點校(包含義務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類的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這種價值觀在當前的價值。“教育利益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利益主體普遍追求的根本利益或共同利益”、“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權利、擁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教育政策的制定上,長期對弱勢群體采取“邊緣化”的處理。《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2005)中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方面有這樣的表述,“……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多給少取”從現實來看肯定是“惠民”,但其背后的權力意味十分明顯,是政府“給”而不是農民“應得”。筆者沒有找到高校資助的相關政策中類似的表述,但是在政策實施中的一些做法讓人有類似的體會。各類媒體都會報導當年受助的學生數量,渲染政府的“惠民”成果,貧困學生群體似乎突然之間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眷顧,這樣的情勢下,會有學生認為這不是政府的“恩惠”而不感恩戴德嗎?在學校,每年獎助學金發放以后,受助學生會被要求寫一份感恩作文,即是說要讓學生抱有一顆感恩的心,因為這是政府“給”的。
政府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和救助絕不是出于慈悲心的“施恩”行為,而是其應履行的職責。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和救助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二次分配,是政府的應履行的職能和責任,而不是出于慈善或其他目的的行為。
·問題探討·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責任倫理問題與分析
(二)學生責任倫理的失范
道德是任何社會生活得以可能所必需的基本凝聚力之一。當代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道德面臨嚴峻考驗。不斷涌現的(社會)道德問題不斷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開始影響和改變人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個體行為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來約束,當個體責任倫理遭遇困境,道德認知發生改變,道德信念動搖,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和選擇就會出現混亂。高校學生資助制度中,責任倫理失范問題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1.學生的個人誠信危機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的認定是高校資助制度運行的起點,關系到整個資助制度的公平和資源利用效率。身份認定這個過程看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十分困難。原因在于,高校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身份認定基本上只需學生提交一份村、鄉鎮(街道)、市三級民政部門三章齊全的申請表(官方文件規定),主觀操作的空間非常大,核實申請表內容的真實性幾乎不可能。筆者每年都會清除一部分學生,其中部分學生的材料有造假嫌疑。造成這樣的問題,制度設計存在不足只能解釋部分原因,學生在道德認知上的不足與偏差,責任倫理的缺失是重要的原因。
在助學貸款方面,自1999年國家助學貸款開始發放開始,學生的個人信用就一直在經受考驗。據《人民日報》2007年8月10日報道,教育部統計,截至2007年6月末,國家共累計審查全國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6萬人次,發放貸款約127.7億元,受各種因素影響,欠貸率達28.4%;另據《南方日報》2011年7月5日報道,至2008年底,廣東省高校助學貸款違約率達到23%。學生助學貸款違約率高,不排除實際還款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但其背后所隱藏著的學生責任倫理觀念意識淡薄的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
2.對感恩認識的偏差
感恩是人類基本的、永恒的情感。受人幫助,心懷感激,可以說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但在學生資助領域里,感恩的問題可能會變得復雜。一方面,非道德層面的外部控制和壓力能否讓個體產生此種情感?筆者認為是不可能的,感恩是個體自發的情感,來自個體內部,是個體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的結果,“要求”學生“感恩”顯然不在此范圍;另一方面,對于政府資助學生是否應該得到學生感恩的回應,這個問題是需要探討的:從政府履行公共職能上來說,是不需要的;但單純地從資助與受助這種行為來講,是需要的。這個過程十分重要,對于資助行為的持續以及學生健康觀念的養成有直接的積極意義。問題的關鍵在于在感恩對象上需要明晰。
三、思考
(一)政府的責任倫理
1.政府的責任不能被分攤
政府理應成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體,因為他是最大的受益主體。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實行使政府投入不斷減少,與之對應的是個人(家庭)的教育投入增加。很多經濟困難家庭難以負擔這一教育成本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政府更多地承擔高等教育的成本份額,以體現其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和建設公共財政。
從收益的角度來看,政府是最大的受益主體。張玉璽在對2004-2008年浙江省高校的國家助學貸款的成本——收益計算分析后得出:國家助學貸款的四方利益主體——政府、銀行、高校、學生的凈收益率分別為46.43%、78.26%、23.83%和63.54%。從絕對數值上看,政府的凈收益要低于銀行和學生,但從政府角度來衡量國家助學貸款產生的收益,要考慮兩種——貨幣效益和非貨幣效益。非貨幣效益包括由于國家助學貸款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入學率增加,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得以改善;公民的素質水平得以提高從而犯罪率下降和防止犯罪能力的提高;個人衛生和健康的意識和水平提升從而政府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減少等。學生的收益除了要看他因助學貸款而獲得的受教育機會,還包括受教育后獲得的如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環境、較低的失業可能性、良好情感特征的塑造、較高的遷移能力、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這些個人方面的收益是直接的社會效益,體現了人力資本投資的社會效益。既然政府能夠在教育投資上獲得高回報,那么要求其對教育領域加大投入就有了正當的理由。
2.政府的資助力度應加大
以助學貸款為例,2011年全國國家助學貸款新增審批學生117.8萬人,新增審批金額132.8億元;2012年全國新增貸款審批人數120萬人,比2011年增加2.25萬人;新增審批金額141.62億元,比2011年增加8.78億元,資助的人數與資助金額逐年增加。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15萬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約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約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至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獲貸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平均比例達到12.88%,而同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2391.32萬人,計算下來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約有308萬人。以2009年的527萬經濟困難學生保守計算,約占58%,這個比例不低。但是考慮到受制于每年高校獲取的資助資源的限制以及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的問題,以筆者的經驗來看,認定的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數量實際要遠低于實際的經濟困難學生數量。
除了助學貸款,在現行的國家資助體系中其他形式如各類國家獎助學金、校內勤工助學、臨時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這些資助的標準都偏低,除國家勵志獎學金資助額度稍大以外,與學生每年需繳納的平均10000多元學雜費用相比,其他項目加起來都不足以支付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勤工助學工作雖受到學校的重視,但它的崗位數量、時間等都受到限制,而且崗位工資偏低;臨時困難補助的額度小、臨時性的特點與學費減免的受助面窄一樣,難以解決學生的根本問題。按199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從1999年9月1日新學年開始,各學校每年須從學費收入中劃出10%的經費,專門用于勤工助學工作,適當提高勤工助學補助標準,加大對特殊困難學生的補助力度”。政府除了在學費標準的應密切注意以外,還要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
(二)學生的責任倫理
1.繳費上學是大學生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美國教育經濟學家D.布魯斯.約翰斯通(D.Bruce.Johnstone)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對世界高等教育影響巨大,其主要觀點是:高等教育是一種投資行為,其成本要按照受益原則來合理分擔。個人通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獲益巨大,個人理應負擔一部分教育成本。這一觀點的核心是“誰受益誰付款”的原則。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生必須承擔一部分教育成本,這已是全世界各國通用的做法,在我國的相關法律中也有明文規定①。學生(家庭)必須明確,政府對教育成本的分擔不等于個體責任被消減和免除。
高校中普遍存在學生拖欠學費問題。學費的拖欠分為兩種:合理拖欠和惡意拖欠。2008年11月5日《工人日報》曾以“‘以拖欠為榮的心態更讓人憂心”為題發表評論,批評部分學生在學費問題上“以拖欠為榮,以惡意拖欠為樂”、“有人可以不交,我為什么要交”的問題,盡管這只是少部分學生的心態,但這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高校資助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即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上無法做到精準;另一方面表明學生在責任倫理上的缺失,也反映了當今高校在學生責任倫理教育方面的缺位。
繳費上學受教育是每個學生和家庭應盡的義務,個體接受高等教育獲得的個人收益使得個體及其家庭承擔教育成本成為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學費,并應自覺履行承擔教育成本的責任和義務。
2.對學生感恩和誠信倫理的呼喚
誠信、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直接體現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誠信、感恩意識淡薄甚至缺失是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中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問題。資助行為說到底是一種道義上的行為,資助者無條件的付出應該得到受助者積極的回應并能體現在行為上,即所謂“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面對貧困,大學生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對于處在人生觀成型期的大學生來說,經歷貧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這一點上,筆者有真實的經歷。筆者相信,這樣的經歷對于筆者在親情、人情、誠信、感恩等觀念的形成上絕對有著割裂不開的聯系。當然,在面對巨大的經濟和學習壓力,一些學生會走向反面:對貧困缺乏積極的認知,將貧困的原因更多地歸結于社會,進而憤世嫉俗,怨恨父母、怨恨家庭、怨恨社會,對于人生目的的認識也會發生偏差。人一生總會面臨許多選擇,是積極面對、迎難而上還是就此沉淪,這是對人的考驗。當貧困的大學生經過努力克服貧困,他還會懼怕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嗎?
注釋:
①“信念倫理”在國內有很多不同的譯法,如“信仰倫理”、“意圖倫理”、“心志倫理”、“良知倫理”等,“信念倫理”是目前較為統一的譯法。
參考文獻:
[1]傅濟鋒.責任倫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合理性基礎[J].江南大學學報,2009(6).
[2]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教育政策的決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鄒平林.道德滑坡還是范式轉換?——論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J].道德與文明,2011(2).
[4]張玉璽.高校助學貸款成本收益分析[D].浙江財經學院,2011.
[5]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202/17/t20120217_16828520.shtml.
[6]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http://www.xszz.cee.edu.cn/jianbao/gongzuojianbao/.
[7]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08-12/2463649.shtml.
[8]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通知.教財[1999]7號.
[9]《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條.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