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走近凡人孔二先生,追問何為君子小人,借用成語名言學習,專題點撥、以點帶面等策略激發中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品味先人智慧哲思,提升自身文化品位。
關鍵詞:策略;興趣;文化品位
儒家經典《論語》以其獨具的魅力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內容博大精深,閱讀它,能凈化心靈、升華智慧、洗滌靈魂。2006年新課程改革,我省把《論語》作為一門選修課列入高中語文課程范圍,并在2007年列入高考考試內容。于是,如何引導學生讀懂,并能領悟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作為教師的我,不得不講究點藝術或者策略。
一、走近凡人孔二先生
一說到孔子,學生滿腦子浮現的必定是:思想家、教育家、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一說到他的思想,學生的印象必定是:高深莫測等,正像顏淵對孔子之道的贊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學生與《論語》的隔閡無形中已經生成了。因此,欲讓學生不畏懼《論語》,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要做的是:拉近學生與孔子的距離,把偉大的孔子凡人化。
即便如此,孔子生活在那混亂的年代,難道就沒有一點點的感慨嗎?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保ā队阂病罚┧詴r代變亂中的人物,不但要長得帥,還要有口才。而對現代社會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有財。作為圣賢之人的孔子面對眼前充滿罪惡的社會,發出一頓人情之常的牢騷。這是其一。澹臺滅明(字子羽)是孔子的關門弟子,亦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相貌丑陋,品行端正。據說,在招收這個弟子時,孔子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論語》記載: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雍也》)后來滅明發憤圖強,在諸侯間深有名望,孔先生方才發現自己看走了眼,發出“吾以言取人,錯過了宰予;以貌取人,錯過了子羽”的感慨。這是其二。同時,在孔子的心中,音樂是教化的工具,也是高級的社交工具。如“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真正的學問,并不一定要討論,而孔子不見,故意取瑟而歌,就等于是一種不言之教。然而一心提倡禮樂的孔老夫子,居然也有過厭煩禮樂的時候。如: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對音樂為何出爾反爾呢?孔子主張人要愛音樂,當武城人真的那樣做得時候,孔子又有點小失落,正像孔子所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其三??鬃右苍羞^逃避現實政治,如: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見,孔子想到過要去朝鮮,在那里,中原諸國的各種罪惡,可以眼不見心不煩。又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甚至,曾想過隨波逐流、自我放逐。這是其四。還有子路質疑孔子從政上的饑不擇食……
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也僅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有過煩惱、有過糾結、有過矛盾……當然不變的一點是:始終不向現實低頭。于是孔子的形象既高大又讓人真實可感,不再是那個“溫、良、恭、儉、讓”的嚴肅形象!
二、借用成語名言學習
《論語》中有許多語句因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廣博深邃的思想內容,而成為后世廣為傳誦的格言警句。今天的很多成語典故和名言名句都出自其中。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地去理解艱澀的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首先,通過成語學習《論語》。如:《顏淵》中“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梢粤私馑某鎏幹校熬泳炊鵁o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再看“博文約禮”《雍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了解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而“化若偃草”《顏淵》使學生明白“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即形容教化之易推行。以及出自《陽貨》形容外表強硬,內心怯懦的“色厲內荏”,于是,君子和小人的形象就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通過背誦名句學《論語》。如,通過名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使學生明白了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和方法。通過名句:“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使學生了解到,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通過名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讓學生了解到孔子對學生為官從政的忠告:要求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分內的事情……以上只是列舉一二。因此利用《論語》高超的語言藝術,讓學生可以比較輕松地了解其思想內涵。
三、專題點撥,以點帶面
斯卡特金說:“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習,那么我們的成績率就是全優的了。興致勃勃地學習,不僅是孩子們的幸福,而且也是教師們的幸福?!秉c撥法就是要激起學生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把他們引入“興致勃勃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經典文化閱讀年代久遠,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專題點撥教學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熱情。如,在《論語》研讀中,我設置了“仁與禮”專題進行點撥教學,先讓學生查找《論語》中有關“仁與禮”的片段,引導他們進行質疑探究,學生在查找過程中,碰到無法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我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對孔子“仁禮觀”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孔子的“仁禮觀”對后世的影響及對現代人的指導意義,最后派代表發言交流。課堂上學生聯系古今,暢所欲言,氣氛相當活躍。古有蘆衣順母的閔子騫,又有重德治、興禮儀、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今有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時伸出援助之手的各個領域的人物,同時又有一些違反社會公德事件的發生,于是人們開始質疑社會的公德心,在這種情況下,仁禮觀更需提倡。在討論交流及教師點撥中,學生對仁、禮有了全新的認識,進一步正確樹立自己的價值觀,也激發了閱讀《論語》的興趣。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課后查找孔子的“為政說”“中庸說”“義利觀”“教育觀”“誠信說”等的片段交流,以點帶面,使孔子的思想了然于胸,也提高了自己的涵養。
以上的方法只是我的一些嘗試,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于丹論語心得”“傅佩榮論語解讀”等視頻,使學生通過一個更現代化的手段解讀《論語》……語文教學的道路是沒有終點的,在探索的過程中,希望能夠尋找到更多適應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黃懷信.《論語》中的“仁”與孔子仁學的內涵[J].齊魯學刊,2007(01).
作者簡介:林靜靜,女,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