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婭
摘 要: 本文從情感因素的角度,采用問卷調查調查了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123名學生在入學初期及大二結束時關于英語學習情感因素的變化情況,并最終探討分析如何運用有效對策提高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以為英語教學所用。
關鍵詞: 情感因素 高職英語教學 對策研究
1.引言
近幾年全國各地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在職業改革的春風下,各地高等職業院校的英語改革不斷進行。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的發展,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重視。
2.我校近三年學生的學生結構和數量分析
筆者所在學校為上海郊區一所以理工科為特色的高職院校。從2010年開始,學校每年的新生人數都維持在1400人左右。在這一總人數下,上海本地和外地生源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在2010年,外地生源占總新生人數的45.68%,而從2011年到2013年,外地生源分別占新生總人數的50.58%、62.37%和52.18%。外地生源的增加帶動了高中生源比例的上升,到2013年,高中畢業生占新生總人數的74%。
在本科高校擴招的影響下,高職生源比較緊張,有些學生是以較低的分數進入高職的。因此,雖然高中生居多,但學生的英語水平呈下降趨勢。
3.情感因素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分類
3.1情感過濾理論。
Dulay和Burr在1977年提出了“情感過濾說”。在“情感過濾說”中,他們認為情感過濾是“一種內在的處理系統,它潛意識地通過情感因素來阻止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1]。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在“情感過濾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并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情感過濾假說”理論認為有了大批合適的輸入不一定能學好目的語,第二語言的習得也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
3.2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在20世紀60年代創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他強調老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自主學習。在人本主義學派中,羅杰斯(Rogers)系統地闡述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教育自己,而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不同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挖掘學生的潛力(Rogers 1975)。
目前語言教學界普遍認識到,語言的教學和研究不能只注重語言本身,而應更關注學習者及他們的情感。許多研究表明(Stern 1983),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常起著比認知能力更重要的作用。
3.3情感的分類。
Arnold和Brown(1999)定義情感為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關注情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因消極情感所產生的問題,而且可以使得我們更好地創造并使用更積極的情感。對于語言教學中的情感因素,Arnold把它們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學習者的個別因素,包括焦慮、動機、態度、自尊等;第二類是學習者之間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課堂交流等(Arnold & Brown 1999)[2]。筆者分別從態度、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信心和焦慮幾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
3.4國內情感因素研究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和研究人員就開始對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進行研究。1982年《教育研究》第一期刊登了冷冉先生的《談“情知教學”》,這是我國教育者開始對情感教育進行研究的一個標志。章兼中教授在《外語教育學》中提到學生的個性認知風格和情感因素是學生學習中很重要的兩個因素;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外語學習(章兼中,1993)。2007年陳海英在《高職英語教學背景下的情感研究》中,對兩個班進行了對比教學,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收集數據,分析得出情感教學能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但對學生在詞匯、閱讀和寫作方面作用不明顯。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界越來越關注和重視情感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在課堂中的運用。
4.調查研究與分析
4.1研究設計。
本次調查對象為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123名學生,其中高中畢業生95人,占總人數的77.24%,另外,外地生源占總人數的67.48%。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分別在大一入學初及大二學期末進行,共發放問卷246份,其中有效問卷240份。問卷調查一共30道題目,分別涉及學生的態度、動機、興趣和焦慮四個方面。另外,筆者還對4名學生進行了訪談,以期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想法。
4.2情感因素變化情況及原因分析。
學習態度是否端正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整體而言,學生的學習態度是由積極主動轉變為消極被動的。在初次問卷中,62%的學生選擇積極的態度,而在第二次問卷中,只有31%的學生仍比較積極。在興趣與動機的調查中,兩次的調查數據比較接近。9.8%的學生在第一次調查中選擇不感興趣,第二次的數據是10.1%。在調查中,當問“有很強的自信心,敢用英語進行交流和表達”時,第一次有40%的學生選擇不行,30%的學生選擇可以;在第二次中,相對應的比例為42.3%和32%。高職學生對于自身的評價過低,即使經過兩年的學習,自信心方面改觀不是非常大。適當的焦慮會促進學生不斷地取得進步。此次問卷的題目包括了課堂焦慮、作業焦慮和考試焦慮。兩次的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焦慮感普遍比較低。
從對學生的訪談中,了解到有如下原因:第一,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在經過高考或三校生考試后,他們更自卑,對于一門學分多的基礎課,感到有壓力;第二,學生普遍認為高職英語教學內容落后,不能體現高職英語的實用性和專業性;第三,由于教材內容的限制,課時量的壓力,教師普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對此感到厭煩,并以及格為目標;第四,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通過閉卷考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單一,挫傷了學生平時的學習積極性;第五,有些理工科的學生認為未來自身就業在一線工廠,學習英語對于日后工作無用,所以對于英語沒有興趣。
5.情感因素轉變的對策分析
從調查結果看,我校學生普遍存在情感問題。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這位教育學家提醒我們這樣一點: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是由學生聽課的情緒和教師的配合決定的,如果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這節課就算成功了一半。
5.1充分調動教師自身情感,了解關心學生。
學校招生范圍的擴大帶來了高職學生生源地的擴大。大一新生遠離熟悉的家鄉,來到陌生的校園,有極大的不適應和焦慮。教師要充分理解并學會移情,在最初的幾節課盡可能利用課前和課后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的熱情幫助有助于學生消除緊張和焦慮,也有助于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
5.2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時刻充滿新鮮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媒體、小組討論或游戲等進行課堂教學。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提問方法,引導學生回答正確答案。另外,教師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比如讓學生表演購物、預訂酒店等,使學生在模擬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英語,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5.3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降低學習焦慮。
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在課堂中提供給學生略大于現有能力的材料。同時,教師講解時應由易到難,分步驟進行,讓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多用微笑或點頭、鼓掌等肢體語言來提示、鼓勵和表揚他們,及時、積極評價他們的回答結果,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積極的情感。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運用以口頭表揚或者一些增強自信心的方式來鼓勵回答正確的學生,同時可以間接對一些不努力的學生進行少量批評。考慮到教學對象都是有獨立意識的青年,批評要婉轉,并且就事論事。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兩種方式相輔相成,激勵學生為努力獲得老師的認可而努力學習。
總之,教師應發揮課堂組織者的作用,盡可能地使課堂氛圍輕松平等,并且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自我糾錯,同時在互助學習中進行自我糾錯也可以使學生減少課堂學習的焦慮,激發學習興趣,并鼓勵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促進英語學習。
6.結語
英語教師要跟上現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總結,加強情感教學。情感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廣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習焦慮,增強他們學習的動機和自信心,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任務。筆者對四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數量和質量上有很大的不足,同時由于條件的限制,筆者沒能對我校教師進行調查問卷和訪談,這是很大的遺憾。不過這也可以作為筆者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筆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下去。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戴曼純.情感因素及其界定[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項茂英.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5]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6]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