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部分高中生對語文的學習,已經擁有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基本養成了積累與自學的習慣,初步具備了“自學”與“自教”的能力。因而語文教師應從學生實情出發,放手愛,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關鍵詞:高中語文;放手;自主學習
新課改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出路在何方,似乎是一個永遠都在爭論的話題。但無論持什么觀點,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放手我們的愛,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孔子對學生的施教氛圍就很民主。《論語·侍坐》一章中描述了孔子在給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課的情境。那時的課堂,沒有正襟危坐,也不見嚴肅刻板,老師看似很隨意地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治國理想,接著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于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孔子并沒有高高在上地大加點評或訓斥,當曾皙問:“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孔子回答:“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從這場師生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沒有擺出老師的威嚴,學生也不是“知識的容器”被動去接受。孔子放手讓學生暢所欲言,這不是我們現在新課改提倡的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嗎?孔子與學生是融洽的朋友關系,孔子的課堂是民主的,應該算是最早的“放手”吧?
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導我們:“要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必須解放學生的頭腦、眼睛、雙手、嘴巴、時間、空間。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小貓小狗、社會上的工、農、兵、學、商、三教九流等等,我們都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的語文知識。”陶行知先生還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學的最終目的:教是為了不教。”
那么,高中語文教師如何做到放手呢?我所說的放手,并不是沒有原則地放羊,給學生學習的自由也不是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教師表面上調動起學生,他們是舞臺上的主角,自編自導自演,其實教師是這場戲的總導演,是幕后的總設計師。
下面,我舉一個自己的課例進行說明。
在學習必修二《蘭亭集序》一文時,我以前的教學設計是先將王羲之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等做成課件,直接播放給學生,這相當于強行塞給學生。接著逐句講解課文,然后各段大意,歸納主題思想之后,播放文言基礎知識的課件,學生就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到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依次照抄照背。這樣的語文課,教師備課很辛苦,費時費力卻不落好。辛辛苦苦上完,學生跪受筆錄了很多,但對王羲之的興趣不濃,對文章內容也是一知半解,真正學到的那點文言知識,其實并不需要老師講。更令我糾結的是,為了上好課文,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但并沒有讓學生的手腳和大腦自覺地動起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真是應了那句話 “少、慢、差、費”,而沒能達到“多、快、好、省”的理想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到后來再上這篇課文時,我以“《蘭亭集序》與書法文化”為話題,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合作與探究,并讓他們當“小老師”登臺講課。為保證本堂課的高效和開放,我提前安排學生分組準備。明確了各自的任務后,他們每個成員都積極做著準備,每組最后推選三名代表講課。
第一課時,第一組收集了王羲之的許多小故事,如“一活鵝”與“一河鵝”“一壺酒”與“一湖酒”“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日夜行”等等。第二組同學介紹了王羲之的生平、興趣、愛好、生活的時代背景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第二課時,第三組負責組織全班同學疏通文義,概括文章大意及思想內容。他們精心設計問題,講課、提問、練習,把課堂組織得有模有樣。
第三課時,第四組收集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圖片,系統介紹了王羲之書法特點,特別賞析了《蘭亭集序》的書法圖片,使同學們深入領悟了王羲之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藝術魅力。
第四課時,各組成員展開評課活動,肯定同學們的成績,也反思和總結了講課中的問題。
同學們登臺講課,對全班同學來說,不再面對語文老師的一張舊面孔,耳目一新,精神也為之一振。講課的同學得到的更多,不只是疏通了教材,系統了知識,也鍛煉了膽量,訓練了思維和語言表達。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很多很通暢,他們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學習。我們教師要給學生自信、給學生方法,一邊放手,一邊牽手,讓學生在自由、民主的春風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張繼霞.語文教學還學生學習的自主權.信息教研周刊,2012(05).
作者簡介:呂旭,女,出生于1984年7月,本科,就職于山西省呂梁市中陽一中,研究方向:高中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