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教學中要提高新課程意識,形成新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重構教學模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積極探究的學習氛圍;進行教學反思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是一個通俗而又復雜的教育命題,近期已悄然成為基礎教育階段教育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嚴重的效率不高問題,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激情不高,課堂氣氛不濃的局面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并在實踐層面上必須解決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要成效。因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其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知識、能力的提升。尋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中學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根本目標,而有效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何謂“有效”
“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
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關注課堂,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教育部課改專家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
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包括學生的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
“有效教學”包含三個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2)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3)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
二、如何“有效”
1.有效“講授”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卓爾不凡,但傳統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的“講授”。課堂教學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滿堂灌、滿堂壓”,欲“以量取勝”,其結果是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辛苦,許多問題學生聽不懂或當時糊里糊涂聽懂了,但并沒有聽懂其本質、其精髓、其精彩之處;二是,老師在新課改下的課堂中成為看客和局外人,教師昨日的一言堂變成了今天學生的一言堂,“填鴨式”變成了“放羊式”,這樣的教學都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完美課堂。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講授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提高課堂效益。課堂上該講的要講到位,該讓學生自主構建、自主探究的要充分地讓學生自主構建、探究,使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能“記得住,說得清,寫得出,用得上”。要求做到“三講三不講”,即講規律、講思路、講方法,不講偏題、不講怪題、不講不典型題。力求一題一類型,一課一收獲。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可能地提高質量。要盡可能地刪除無效教學環節,力求高質高效地完成每一課時。把傳統的講“是什么、有什么”轉變為講“為什么、怎么樣、有何用、怎么用”等。課堂教學要注意把握講授的高度、深度與效度。讓學生在“未知中探索,探索中求新,新知中遷移,遷移中運用”,切實貫徹新課程的探究精神。
當然,無論“講授”多么有效,教師若想有效地激發學生“投入”學習,則需要有效地“提問”并“傾聽”學生的聲音,使教學保持某種“互動”的、“對話”的教學。
2.有效“互動”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遺憾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恰恰是“封閉”的問題最常見且泛濫成災,特別是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中。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糟糕的是,這種“滿堂問”的干擾常常是以“提問”“啟發”“對話教學”“互動教學”的名義,堂而皇之。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滿堂問”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成為普遍的現象,教師的新習慣是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著學生去找尋系列“標準答案”。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里,教學氣氛是活躍了,甚至顯得有些熱鬧,但學生受益不多。
課堂提問本來是一種基本的課堂教學活動,問題設計的好,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學習。但如果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著同一個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樣的學生從小學就會揣摩、猜測他人的意圖,學會察言
觀色。
3.有效“訓練”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習題設計是教學流程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可以達到鞏固、強化新知的目的。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著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復的練習就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誤區,以致于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要提高化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就要做好以下幾點:endprint
(1)靈活設計課堂練習的內容
課堂練習的內容靈活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設計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設計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練習等,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飛起來,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產生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這時學生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去克服困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練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地設計課堂練習
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要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去安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后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3)設計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課堂練習
一節課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練習具備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的目的。
(4)開放性地進行課堂練習
開放性是相對封閉性練習來講的,一般是指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
三、是否“有效”
經常聽到老師的抱怨:“這類題目明明己經問了三遍了,還是不懂,更談不上運用;略加改變條件,就束手無策,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越來越差,不會做題。”也經常感受到學生的困惑:“老師講的時候聽得明白,上課認真作好筆記,但碰到自己做題還是不會正確分析,找不到突破口,該怎么辦?”所以,作為教師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要在“有效”與“高效”上做文章。
反思一: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路
傳統的化學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多給學生以主動權,讓學生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方式來完成學習,則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反思二: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積極探究的學習氛圍
英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可見興趣是源泉。而學生之所以能做到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思索,是因為它的問題來自于他們平時的疑惑之中。因此這樣的問題情境,既能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新的熱情和思維,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又能充分發表學生的見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迸發出令人驚喜的思維火花,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激情。
但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方式所存在一些時間消耗過多,對教師要有高超的課堂駕馭的能力;我們還應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式?因此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尋找使用性更強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會成功的喜悅,能在做習題中培養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作為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必將引起作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與投入,只有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的完善與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方國才.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3).
[2]王祖浩,張天若.化學問題設計和問題解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作者簡介:楊超,男,1973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射陽中學,研究方向: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