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鵬飛 姜琴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強調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及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宗旨。本文探討了生活教育理論對《防火與防爆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意義和應用。
關鍵詞: 生活教育理論 安全工程 《防火與防爆技術》 教學改革 教學實踐
生活教育論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的,該理論強調教育與生活的結合并以服務于人民大眾為教育宗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1],強調教育者在教學設計上,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實踐促學習。我國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同樣的要求,強調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應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和因材施教,堅持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
《防火與防爆技術》是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火災、爆炸危險性分析能力、事故預防能力及故障解決能力。由于該課程理論性強、實踐性強,僅通過理論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當前安全工程專業發展出現了新情況,文科背景的學生逐年遞增,就業方向多元化,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基于此,筆者探討了“生活教育”理論對《防火與防爆技術》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意義和應用。
一、生活即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從生活里找教育,即從生活中發現理論依據和落腳點,從而賦予學習過程現實意義,讓學習過程充滿激情和樂趣。筆者認為,源于生活的教學設計更有利于教師思路的展現和學生思維的開啟,并促進二者的平等交流。在《防火與防爆技術》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從學生關注的新聞熱點導入新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小事加以呈現,以開啟學生的思維,領悟知識內涵。下面筆者選取課本第三章“可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燃爆特性”,闡述“生活教育”理論在“導入和呈現”教學步驟中的具體應用。
1.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如同說書人的驚堂木,是整節課的提神劑。成功的導入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從一而終地投入課堂學習中。教師在選擇素材時應盡量與講授內容緊密相連,并進行嚴密的教學設計和內容編排。在講授這一章時,筆者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為導入,立刻激發全班學生的興趣。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祥云火炬的火焰是什么顏色?如何產生這種效果?燃料是什么物質?為什么選用這種燃料?祥云火炬的構造特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設計?”一系列問號令學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并引發相互間的熱烈討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既牽扯到本章的重要知識點,又是理解如何將理論具體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關鍵。稍作解釋之后,學生恍然大悟的同時也認識到掌握本章知識的重要性。教師順勢展開第一節的內容:可燃氣體的燃燒形式、燃燒類型、燃燒特性和燃爆危險性。
2.課堂呈現
課堂呈現是教學的核心環節,如同說書人的言歸正傳。任務是將知識點交代清楚,并將重點和難點闡述得明白透徹。利用學生既有的生活常識講解復雜的理論和原理,所謂深入淺出,是“生活式課堂呈現”的根本特點。筆者在本章第二節“可燃液體的火災類型”的課堂呈現過程中,以煮粥為例講解沸溢火災成因,以炒菜為例講解噴濺火災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兩種火災的成因,而且清楚地說出了兩種火災的主要區別:儲存物料的沸點不同及水的分布不同。筆者稍后再舉石化企業大型儲罐火災為例進行提問時,學生均能給出正確答案。
二、社會即學校,教會學生思考社會問題
教會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理性思考,找出事物和現象間的依存關系和相互聯系,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環節。這些思考將對大學生今后的工作實踐起到指導作用。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可以在瞬息間將社會萬象“e網打盡”。但是看到不等于想到,能夠從社會萬象中發現問題并引以思考,讓“眼中體”變成“被思考的眼中體”,是需要開發和培養的能力。安全工程專業的社會服務性決定了安全工程專業的學生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準確的事故隱患辨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社會現象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思考社會問題。
筆者的具體實踐是:選取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事故作為案例,通過視頻播放、課堂自由討論和案例評析等環節,引導學生選用合適的評價方法對事故原因展開分析,并提出對策。例如在講解課本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時,筆者選取上海市公寓大樓“11.15”特別重大火災事故為例進行操練。播放視頻前,筆者設計了如下一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事故樹分析法對事故原因進行剖析:“事故后果是什么?造成人員傷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火災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人員逃生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人員無法逃生的原因是什么?人員為什么無法疏散?火災傷害有哪些類型?”學生在此引導下邊觀看視頻邊記錄,最后順利地畫出了事故樹,并對頂上事件、中間事件及基本事件進行分析,確定事故致因和事故發展過程。在自由討論環節,眾人集思廣益,從施工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疏散和安全監督管理等各個方面提出改進措施。通過該案例教學環節,筆者既達到了導出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內容的目的,又實現了對第五章危險源安全里危險源辨識和安全評價方法的操練,可謂一舉多得。
三、教學做合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學有所用,是教學目標之一。“學以時習之,不亦樂乎”。如果能及時、經常地練習和應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就是一件令學生產生成功喜悅的事情。這種快樂會轉化成一種繼續學習和探究的動力,刺激學生樂此不疲地獲取新的知識。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主張應“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給學生一些東西去學”[2]。筆者認為,教師應超越課堂的時空局限,為學生搭建學以致用或者學有所用的平臺,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一起研究和實踐。這些研究和實踐的設計必須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必須是有所創新的、必須是服務于社會的,而其結果必須是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
筆者的具體實踐是:項目實踐教學法。根據學生生活和工作環境,設計以防火防爆技術為理論基礎的畢業(設計)論文題目或大學生創新項目,然后指導學生自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對某生產工藝的危險性分析及安全措施,高校校園消防安全現狀分析及對策等。前者源自學生的實習單位,后者源自學生的校園環境。通過畢業設計和論文研究,學生必須首先對課題的研究現狀進行文獻調研,從最新研究進展中找出理論依據,建立研究方法(該過程重在學習和思考);其次要深入調研現場進行調查、對危險有害因素和危險源進行系統辨識,收集現場資料和證據(該過程重在實踐);最后根據調研結果做出綜合評價并出安全對策,并對項目成果進行展示。通過項目實踐教學法,教師實現了教學做的統一。學生實現了學與做的統一:學習是為了指導實踐,實踐則為理論尋找依據,學和做都有的放矢,學和做都有所價值。
四、結語
通過對《防火與防爆技術》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認為在安全工程專業文科生居多、就業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靈活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將生活素材與基本理論有機結合,采用案例教學、項目實踐等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基本達到我國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值得在安全工程其他專業教學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梅汝莉.多元和諧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方法的精髓[J].人民教育,2006,12:18-20.
[2]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