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探究了初中、高中數學課程銜接的意義與決策,包括注重學生正確學習習慣、方式的建立;融合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習能力的實現;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學生思維水平的形成。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新課程;策略;銜接
數學課程作為初中階段一門主要的學科。從一個角度來說,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可有效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水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根基。
一、初高中數學課程銜接的必要性與意義
長久以來,各個學校的數學課程均圍繞提升成績開展,一切學習均是為中考而準備,導致學生大部分都是在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為此,老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除了需要做好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之外,還需結合實際狀況,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層面以及學習方式上,調節教學模式,推進高中與初中數學內在知識間的對接,為使學生由初中到高中完成順利過渡建立良好根基。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課程銜接的主要策略
1.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學習方式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含按時上課、不早退,做好筆記,課后復習,課前預習,即學生學習技能提升與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這對高中高強度學習氛圍中學生健康心理狀況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學生良好學習氛圍的實現,不是一天能做成的事情,離不開長久的正確指導。對于初中生來講,他們剛剛從小學時期走過來,多數學生對中學的理解還較為含糊,假如這時候老師仍然過度地強調提升成績,有意無意地默許學生不好的學習狀態,那必定會造成一定的損失。由此,老師須從學生初中階段開始,讓學生養成優良的學習習慣,平常多累計。與此同時,須讓學學生養成上課做筆記的好習慣,且需要學會怎樣運用筆記進行預習與復習,怎樣運用筆記進行理論知識的歸納與提煉。
2.融合課堂教學方式轉變,有利于學習能力的形成
對高中時期的學生來講,單一依賴于老師的灌輸式授課,難以真正提升學生本身的學習水平。歸根到底,還是要調動學生本身的積極性,靈活巧用,實現自學的本領。由于不論是怎樣的課堂,讓學生“學會”僅僅是一種結果,讓學生“會學”才是至高境界,其也被作為新課改的主要觀念之一。在這一領域中,老師可根據初中生的特征及所傳授的內容,編擬課題,指導閱讀,諸如概念的陳述和闡述,命題、定理的證明方式和思路等,讓學生邊回答邊閱讀,對于概念的要求會舉例、會聯系,對于定理的要求會應用、會分析,解題需要盡量一題多解,一章完結之后會運用圖表總結要點與結論,能夠前后對于理論知識進行互相聯系。例如,在學習立體幾何時,體積式子由錐、柱到臺,從多面體至旋轉體,由淺入深,最終再由臺體體積式子h(S+SS′+S′)3,而當S=S′,S′=0的時候,其就依次是V柱、V錐這類由個別到一般再反饋一般的有序原則,以此順序進行傳授,就能夠使得立體幾何的思維有效地在學生頭腦中實現。假如學生能夠掌握這一方式,這一轉化的思路一樣能夠在高中立體幾何學習中運用到,學生就可以在高中和初中數學學習間搭建起一個互相聯系的紐帶。
3.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學生思維水平的形成
初中階段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同學,其思維水平還處在發展的階段,邏輯思維水平有限,與此同時,因為小學時期的基礎不同,加之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別,導致學生間的發展潛能差別相對較大。而到了高中時期,高中數學不但擁有了高度的邏輯性、抽象性與普遍的實用性,且擁有嚴格的體系性,對于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此,就要求老師從初中階段開始,就要結合學生的本質狀況,因地制宜地展開差異化教學活動,個性化指導。然而,新課改也指出:“數學教育應當面向所有學生,進而在培育對象上由面向極少數學生轉化為面向所有的學生;每個人均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當中將會取得不一樣的發展。”因此,老師須結合學生的本質情況,遵循同組異質的原則,經過有效地分組,分層展開教學,差異化指導,最后使學生能夠實現集體與個體的共同發展,為高中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新課改給初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機會,但也給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進一步推廣高中和初中數學課程間的銜接提供了平臺與可能,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情況逐步地
總結與提煉經驗。此外,還需進一步提升本身的綜合素質,擴展知識面,這樣才可以結合實際狀況,提供一套具有實際運作價值的高中、初中數學銜接方案。
參考文獻:
[1]宋金喜.如何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1(02).
[2]張春萍,王貴文.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J].數學教學研究,2008(S1).
[3]王世美,吳旭鴦.談在新課程下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08(05).
[4]李文旺.關于初高中數學銜接的思考[J].福建中學數學,2008(03).
作者簡介:賈春艷,女,1979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河南省封丘縣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數學的初高中銜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