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莉
摘 要 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惠民政策,由此,以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對此項工作的開展情況,簡要描述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老百姓得到的實惠,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退耕還林工作,推動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關鍵詞 退耕還林工程;實踐;陜西省白水縣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2
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自1999年以來,上下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十六字方針,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在縣林業局認真組織實施,廣大農戶的積極參與下,退耕還林成果得到不斷鞏固和完善,面積保存率達到98.9%,工程區域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1 白水縣退耕還林基本情況
截止2013年底,全縣共完成國家退耕還林任務1.81*108 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6.17*107 m2(生態林6.10*107 m2,經濟林7.05*106 m2),荒山造林1.04*108 m2,封山育林1.53*107 m2。涉及6鎮8鄉,194個行政村,有1.1萬農戶參與。兌付退耕還林糧食補助款過億元:其中糧食補助資金12 290.52萬元,現金補助資金2 038.448萬元,種苗費 1 423.32萬元。
2 主要做法和經驗
2.1 分工協作,明確職責
縣上成立了縣退耕還林領導小組,主管副縣長任組長,下設辦公室,林業局長兼主任,成員有林業局、計劃局、財政局、土地局。林業局主管全縣退耕還林的實施工作,負責指導監督檢查和驗收,核實退耕面積和造林成活情況,搞好組織協調。計劃部門負責退耕還林總體規劃的審核,計劃的匯總和綜合平衡。財政部門負責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的安排、發放和監督管理。土地部門負責地類的界定。鄉鎮政府負責小班內退耕戶面積的落實。
2.2 規范程序,“三級驗收”
個人給村委會申請,村委會自查后上報鄉政府,鄉政府再以正式文件上報退耕辦。縣退耕辦根據各鄉鎮上報的情況給省市專題報告,爭取立項。各鄉村按照縣退耕辦下達的計劃指標,重新落實退耕戶的面積、地塊,組織村社干部及退耕戶進行一級驗收。鄉政府根據各村上報的初驗情況組成鄉鎮自查驗收小組進行二級驗收,結果要張榜公布,無異議后以書面形式上報退耕辦。縣退耕辦組織相關部門對各鄉鎮復驗情況進行正式驗收(三級驗收)。合格后由林業、計劃、財政、土地四部門驗收人員在年度退耕還林檢查核實表上簽字,辦理相關手續,進行兌付。
2.3 嚴明驗收紀律,逐輪全面驗收
在驗收過程中,鄭重承諾“不擾民,就是最大的為民”。真正將退耕還林工程變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退耕還林工程的檢查驗收中,不增加群眾負擔,禁止亂搭車、亂收費。全體驗收人員嚴格要求做到“三個不”,即不吃退耕戶一頓飯,不用退耕戶一次車,不花退耕戶一分錢。
2.4 “四榜公示”,搞好兌付
退耕還林是一項政策性強,群眾關注高的工作。為確保退耕還林工作公開、公平、公正、有序進行,通過“四榜公示”,夯實了工程基礎工作。“四榜公示”即省市退耕還林年度計劃下達后,縣退耕還林領導小組文件正式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安排,進行第一榜公示;“三級驗收”結束后,在辦證前將退耕戶名單、面積進行第二榜公示;縣財政局每輪兌付前進行 第三榜公示,每輪驗收后對驗收的結果合格戶,不合格戶進行第四榜公示。“四榜公示”使退耕還林整個過程處于群眾監督之下,把一些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了退耕還林工作整體推進。
3 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態環境開始向良性轉變。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使縣域森林覆蓋率有了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荒山荒坡初步實現由黃變綠的轉變,風沙、泥石流自然災害逐漸減少,使多年罕見的飛禽重新顯現,更為可喜的是在旅游景點林皋湖周圍的林地中,首次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20余只,這些都得益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也足以說明良好的生態鏈已基本形成。二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依托退耕還林工程,以林為家,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新的產業發展格局:以雷牙鎮先進村、許家村,西固鎮馬咀村、扶苜村為主的花椒產業;以堯禾鎮阿東村、西固鎮楊溝村、云臺鎮山岔村為主的核桃產業。這些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已初具規模,以“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并顯現出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為縣域林業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破解決了農村富余人員的就業難題,特別是經濟林產業比重的提高,廣大林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973元,同比增長15.6%。林農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山區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生產生活條件也在逐步改善。
4 存在問題
我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工程管理日益規范,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1)后期管護不力,嚴重影響林木生長。部分退耕戶只注重項目的爭取,而輕視對樹木的管護,個別退耕戶缺乏基本和管護方法,對林地做不到科學合理的管護,仍延用自然粗放管理,撫育措施往往達不到管護上的要求。雖然總體成活率都在85%以上,但每年苗木的生長量不足25 cm,出現了許多“小老頭”樹種,給退耕還林工程的整體成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2)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退耕還林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千家萬戶,按照退耕還林工程管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要求,每年都要在兌付前對6670 hm2退耕地,9740 hm2配套荒山逐塊驗收,需抽調20多人,歷時6個多月,人力物力費用較大,加上宣傳培訓,資料圖紙,檢查驗收,各項開資達30余萬元,經費嚴重不足。3)當前退耕機制還不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制約了退耕事業的快速發展。按照國家退耕還林相關政策,縣退耕辦應為常設機構,據了解,相鄰的兄弟縣均有編制,有專門的人員機構,我縣退耕還林退耕地部分就6670 hm2,兌付完要兌付2億多元,每年1 800萬左右,有退耕農戶1.1萬戶,每年都要逐戶逐塊進行驗收,工作量非常繁雜,設立常設機構很有必要。
5 對策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退耕還林工作的認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會議、專欄等形式深入宣傳《退耕還林條例》,使廣大干部、群眾明白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同時,對參與退耕還林管理的人員也要加強業務培訓,學懂弄清條款要求,嚴格按程序和規定辦事,有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健康、穩定、科學有序地開展。
2)嚴格質量管理,提高工程質量,鞏固退耕成果。要堅持工程建設與工程管護并重,數量與質量并齊的原則,切實搞好補植補造和幼林撫育工作。在秋冬及造林季節要組織退耕農戶對退耕地快搶墑補植、割草擴盤,確保樹苗健康生長,實現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活一片,綠化一片,鞏固一片。
3)理順機制,保障經費,促進退耕還林工程健康發展。為了切實搞好全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工作,確保工程建設健康穩定,科學有序開展,建議縣鄉兩級財政將退耕還林日常管理經費納入年初經費預算,切實減輕林業部門的負擔。
4)積極探索實踐,建立長效保障機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時間長,工程任務量大,各級政府必須成立相應的專門管理機構,解決人員編制,人員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以利于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之一,退耕還林是改善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現階段我國建設新農村,樹立科學發展觀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從目前我縣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來看,退耕還林的后期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政府應緊緊抓住國家拉動內需,生態先行的戰略機遇,堅持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經濟持續發展,農民增收明顯,實現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目標。
6 結束語
退耕還林工作政策性強,標準高,要求嚴,要做到“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落實“三個到戶”,即造林、植被保護落實到戶;糧食、現金、種苗補助兌現到戶;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林木權落實到戶。同時,要搞好“三個結合”,即退耕還林與農業綜合開發相結合;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只有這樣退耕還林工程才能真正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為民造福工程。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