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
摘 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城市發展能力進行研究,構建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模型,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從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方面建立一級指標,又進一步細化為15個二級指標和36個三級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濟南市1978—2010年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定量測度,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指標體系;定量測度;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157-04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被認為是“四大功能效應的系統集合體”,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組織效應和輻射效應的能力,尋求將“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地提升到現代文明的中心。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取得的進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眾多學者對城市可持發展的研究也不斷加深。
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模型構建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正處在形成的過程中,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體現在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三個方面,考慮到指標的科學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本文以濟南市1978—2010年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建立指標體系。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反映的是城市總體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的基礎因素。從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潛力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二)環境可持續競發展能力
經濟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相協調,因此,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前提。從對資源和環境兩個方面出發,來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分析。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反映出社會機制對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同時考慮到社會公平的發展趨勢。社會可持續能力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選取5個方面,即城市人口、社會進步、生活質量、社會公平、科技教育來描述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見下頁表1)。
二、數據處理方法及權重選擇
由于所選取的評價指標數量較多,并且指標之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如人均GDP與工業生產總值、人均GDP與固定資產投資額等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如果直接采用主觀賦權的方法,必將會對一些指標進行重復運算,因此會影響實際的評價效果。為了消除自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原始變量的統計特性,并且構造出新的相互獨立的變量。首先,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一級指標系統進行獨立評價。計算時,為了消除原始數據在量綱和數量級上的不同,首先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29個指標中,有5項為逆向指標,即市區人口密度、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萬元GDP能耗、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進行標準化的過程中,無法對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分別區別對待,因此對逆向指標進行如下處理:
Xi=(maxXi-Xi)/(maxXi-minXi)
式中,Xi表示某項指標的統計值;maxXi、minXi分別表示該項指標計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主成分提取時,為了盡可能反映更多的統計信息,重視第一主成分,同時兼顧其他主成分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在對三個一級指標系統完成獨立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得分的計算。在計算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得分時,確定權重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對于權重的確定綜合了主觀賦權法與客觀賦權法兩種方法,依據濟南市現狀和專家打分,經濟、社會、環境權重分別為0.3、0.3、0.4。
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得分為S=A1×Q1+A2×Q2+A3×Q3
其中A1,A2,A3分別為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得分;Q1,Q2,Q3分別為構成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子系統的綜合權重。
最后,根據上述方法對搜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利用SPSS16.0軟件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3個子系統進行獨立計算以及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計算。
三、結果輸出與分析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首先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此處的KMO值為0.726表示適合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絕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零假設,認為適合于因子分析。
運用SPSS軟件提供的因子分析方法對樣本數據進行處理,選擇主成分分析作為提取因子的方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得出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表明,前兩個因子描述了原變量的91.393%的信息,大于85%,可以較好的反映原變量的信息。為了構造綜合評價函數,根據回歸算法計算因子得分函數的系數,得出以下兩個因子的線性組合:
A11=0.207X1+0.070X2+0.207X3-0.046X4+0.208X5+0.178X6+0.202X7
A12=0.056X1+0.533X2+0.007X3+0.510X4+0.011X5-0.260X6+0.089X7
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函數為A1=ω1A11+ω2A12,其中ω是兩個因子的貢獻率,在本文中 ω1=74.89%、ω2=25.11%。因此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函數為:A1=0.7489A11+0.2511A12。
根據上述方法,濟南市1978—2010年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見下頁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濟南市1990—2010年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得分在逐年提高。濟南市堅持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相結合,經濟素質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笆晃濉睍r期,三次產業比例由7.3∶45.9∶46.8調整為5.5∶41.9∶52.6。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910.8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66.1億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長20.2%。endprint
(二)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同,經過計算,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函數為:A2=0.6078A21+
0.3922A22。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濟南市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在整體的上升趨勢下,呈波動性變化。進入20世紀之后,濟南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由負轉正,說明在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濟南已經把資源環境放在發展的重要位置,仍有小幅的波動震蕩,可見當前濟南可持續發展體系的的環境支持系統處在一個上升前的波動緩沖階段。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同,經過計算,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函數為:A2=0.5273A21+
0.4727A22。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都處在逐年上升的趨勢,例如,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年末營運公交車輛等,主要體現了濟南市社會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實際情況。
(四)濟南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根據相關闡述,計算綜合得分表(如下頁表5、下頁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濟南市1995—2010年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提升。濟南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由1995年的-1.0688上升到2010年的0.5617,增幅達到152%。說明濟南市1978年以來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勢頭,但其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波動性;2008年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比2007年有所下降,直到2010年才回升達到新的水平。十五年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三項指數分別增長了221.9%、117.9%、197.4%,經濟發展指數的增幅超過其他指數,而環境發展指數增幅明顯滯后。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趨勢,可持續發展程度取得顯著提高,在2007年及以前三者發展較為協調且環境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以后經濟發展指數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資源環境指數和社會發展指數出現下滑趨勢,即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改善未能和經濟的發展保持同步。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濟南市充分利用了各種發展優勢,不斷地加速自身發展的步伐,在“宜居濟南”戰略發展決策的大力推行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逐年提升。但是從濟南市的發展來看,能耗較大的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仍占較大比例,使濟南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任重道遠。作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和低碳試點城市,濟南市政府應重視本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在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方面加大發展力度,具體可以從發展新能源工業、推動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入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4.
[2]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孫慧.中國主要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
[4] 孫久文,張百瑞.城市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永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07,(9):37-39.
[6] 閆小培.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45-46.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
(二)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同,經過計算,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函數為:A2=0.6078A21+
0.3922A22。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濟南市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在整體的上升趨勢下,呈波動性變化。進入20世紀之后,濟南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由負轉正,說明在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濟南已經把資源環境放在發展的重要位置,仍有小幅的波動震蕩,可見當前濟南可持續發展體系的的環境支持系統處在一個上升前的波動緩沖階段。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同,經過計算,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函數為:A2=0.5273A21+
0.4727A22。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都處在逐年上升的趨勢,例如,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年末營運公交車輛等,主要體現了濟南市社會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實際情況。
(四)濟南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根據相關闡述,計算綜合得分表(如下頁表5、下頁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濟南市1995—2010年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提升。濟南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由1995年的-1.0688上升到2010年的0.5617,增幅達到152%。說明濟南市1978年以來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勢頭,但其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波動性;2008年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比2007年有所下降,直到2010年才回升達到新的水平。十五年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三項指數分別增長了221.9%、117.9%、197.4%,經濟發展指數的增幅超過其他指數,而環境發展指數增幅明顯滯后。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趨勢,可持續發展程度取得顯著提高,在2007年及以前三者發展較為協調且環境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以后經濟發展指數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資源環境指數和社會發展指數出現下滑趨勢,即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改善未能和經濟的發展保持同步。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濟南市充分利用了各種發展優勢,不斷地加速自身發展的步伐,在“宜居濟南”戰略發展決策的大力推行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逐年提升。但是從濟南市的發展來看,能耗較大的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仍占較大比例,使濟南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任重道遠。作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和低碳試點城市,濟南市政府應重視本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在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方面加大發展力度,具體可以從發展新能源工業、推動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入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4.
[2]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孫慧.中國主要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
[4] 孫久文,張百瑞.城市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永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07,(9):37-39.
[6] 閆小培.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45-46.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
(二)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同,經過計算,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函數為:A2=0.6078A21+
0.3922A22。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濟南市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在整體的上升趨勢下,呈波動性變化。進入20世紀之后,濟南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由負轉正,說明在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濟南已經把資源環境放在發展的重要位置,仍有小幅的波動震蕩,可見當前濟南可持續發展體系的的環境支持系統處在一個上升前的波動緩沖階段。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同,經過計算,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函數為:A2=0.5273A21+
0.4727A22。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分都處在逐年上升的趨勢,例如,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年末營運公交車輛等,主要體現了濟南市社會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實際情況。
(四)濟南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結果輸出及分析
根據相關闡述,計算綜合得分表(如下頁表5、下頁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濟南市1995—2010年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提升。濟南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由1995年的-1.0688上升到2010年的0.5617,增幅達到152%。說明濟南市1978年以來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勢頭,但其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波動性;2008年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比2007年有所下降,直到2010年才回升達到新的水平。十五年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三項指數分別增長了221.9%、117.9%、197.4%,經濟發展指數的增幅超過其他指數,而環境發展指數增幅明顯滯后。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趨勢,可持續發展程度取得顯著提高,在2007年及以前三者發展較為協調且環境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以后經濟發展指數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資源環境指數和社會發展指數出現下滑趨勢,即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改善未能和經濟的發展保持同步。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濟南市充分利用了各種發展優勢,不斷地加速自身發展的步伐,在“宜居濟南”戰略發展決策的大力推行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逐年提升。但是從濟南市的發展來看,能耗較大的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仍占較大比例,使濟南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任重道遠。作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和低碳試點城市,濟南市政府應重視本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在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方面加大發展力度,具體可以從發展新能源工業、推動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入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4.
[2]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孫慧.中國主要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
[4] 孫久文,張百瑞.城市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永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07,(9):37-39.
[6] 閆小培.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45-46.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