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姝 博昭
摘 要:新醫改政策推動下,醫療保險人才需求的類型、數量、質量和結構發生變化,應基于就業流向及相應能力要求對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進一步探索,建立“醫學—保險—衛生管理”相融合的課程體系,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與PBL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完善“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基于能力的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醫療保險;就業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197-02
在新醫改政策的推動下,醫療保險作為一項民生事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服務人群擴展至城鄉全體居民,面對越來越多復雜性、技術性的問題。新醫改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醫療保險人才需求的類型、數量、質量和結構。同時醫療保險崗位需要的是“懂醫學、會保險、能管理”的高級復合性、實踐性人才,在此背景下基于就業流向及相應能力要求進行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探索勢在必行。
一、醫療保險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一)醫療保險人才社會需求高漲
專業興辦源于社會需求,社會需求源于制度改革。中國的三大醫療保險制度: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市居民醫療保險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客觀上產生了對醫療保險人才的需求[1]。2009年《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頒布,明確要求探索衛生管理隊伍與醫療保險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這為醫療保險人才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遇。
(二)醫療保險崗位的特殊性導致其人才培養的難以替代性
醫療保險崗位需要“懂醫學、會保險、能管理”高級復合性、實踐性人才,因為保險技能與管理能力在醫學類或非醫學類的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都能培養,但是醫學的理論與知識只有在醫學院校或涵蓋醫學院的綜合性院校才能培養,因此在醫療保險人才培養主體上醫學院校具有難以替代性,醫療保險人才在崗位需求和培養主體上的難以替代性為醫療保險人才的就業與發展創造了機遇[2]。
二、醫療保險人才的就業流向及能力要求
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的就業去向主要包括政府醫療保障行政管理機構、醫療機構、商業保險公司等幾類機構,各有其相應的能力要求。
(一)政府醫療保障行政管理機構
政府醫療保障行政管理機構對醫療保險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醫療保險政策制定部門和經辦機構,它主要要求掌握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各項政策法規,同時熟知醫療保險參保、報銷等各項操作流程。
(二)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對醫療保險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醫院的醫療保險科,該科主要負責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和商業醫療保險被保險人來醫院就診的相關事務,它主要要求掌握社會醫療保險的政策法規以及商業醫療保險的合同條款,同時能細致耐心地處理瑣碎繁雜的日常工作。
(三)商業保險公司
商業保險公司對醫療保險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商業人壽和健康保險公司對核保核賠人才的需求,它主要要求掌握扎實的醫學知識并加以運用,同時適當掌握保險學的知識。
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就業機構的能力要求進行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等方面的相應改革,完善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
三、“醫學—保險—衛生管理”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一)醫學知識板塊
具有一定醫學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是醫療保險人才的特點和優勢。由于醫療保險人才并非實際從事臨床工作,而是將醫學知識用于醫療保險工作中。因此在醫學課程的設置上,應建立與臨床教學相分離的教學體系,根據醫學知識本身具有的系統性、層次性和醫療保險人才培養目標、實際工作需要,整合醫學課程[3],設計基礎醫學概論、藥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要、中醫藥學概論等醫學課程,編寫相應教材。
(二)保險學知識板塊
保險學知識是醫療保險知識體系的核心,在課程設置上應綜合考慮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方向。社會醫療保險方向設置醫療保險學、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等課程;商業健康保險方向設置保險學、保險營銷學、保險核保與理賠等課程。
(三)衛生管理知識板塊
為了實現未來的發展和提升,醫療保險人才還需具備管理的理念,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熟悉衛生管理基本規律。因此在該版塊可以設置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醫院管理學、管理學、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
四、傳統教學模式與PBL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在教學方式上,醫療保險人才培養多采用傳遞——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對于醫療保險這類實踐性強但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知識,學生學習感覺枯燥無味且難以理解。應針對醫療保險專業知識理論性、政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選取醫療保險學、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等主要課程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與PBL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一)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部分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針對醫療保險專業知識理論性、政策性較強的特點,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部分,如醫療保險的性質與特征、醫療保險模式、醫療保險的風險管理、醫療保險的發展等內容仍采用傳統教育模式,將經驗性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便于學生系統、扎實地掌握醫療保險基礎知識。
(二)實踐性較強的知識內容引入PBL教學模式
同時醫療保險專業的實踐性非常強,與民生直接相關。因此對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如醫療保險系統、醫療保險基金籌集、支付、醫療服務管理等內容引入PBL教學模式,通過選取典型問題編寫PBL教案、導學、學生分組、發放案例、搜集資料、小組討論、小組總結等環節,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具體問題獲取知識和發展技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endprint
五、“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醫療保險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應根據醫療保險人才的社會需求和就業方向,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和專業知識水平,建立“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4],相互滲透,層層遞進,并與理論教學相互統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一)課堂實踐教學
針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的核心課程,完善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配備相關教學模擬軟件,開展了一定課時的實訓教學。如可以在醫療保險學、保險學等課程中開設了一定課時的實驗課,通過應用模擬軟件,使學生在進行課堂理論學習的同時了解具體的社會醫療保險、商業保險的業務經辦流程,提高學生開展醫療保險工作具體工作的能力,縮短了課堂與實踐的距離。
(二)校園實踐教學
在校園內通過舉辦醫療保險專業知識競賽、辯論會,組織學生提供政策咨詢服務,指導學生參與“挑戰杯”、“岐黃雛鷹”等大學生課外競賽活動,組織參與醫療保險征文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現實知識的需求,轉變學習的盲目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鞏固和擴展課堂所學課程知識,鍛煉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三)社會實踐教學
應針對就業方向,選擇政府醫療保障行政管理機構、醫療機構、商業保險公司等作為校外社會實習基地,以此為依托開展暑期實踐和畢業實習。暑期專業實踐通過安排一、二年級學生在暑期進行社會調查、見習等,了解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內容和要求,鞏固和提高所學專業知識,提前進行職業規劃;畢業實習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綜合性實踐環節,應根據不同實習基地的培養目標,制定專門的指導手冊,完善畢業實習目的、要求、成績評定、實習大綱、實習計劃等各項規章,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實習單位教師聯合指導,通過在不同實習單位之間、同一實習單位不同崗位之間輪換,熟悉各項醫療保險業務,鍛煉綜合能力。
六、基于能力的考核評價體系
傳統的考核內容普遍重知識輕能力,考核過程重結果輕過程,考核方式單一,重分數輕能力[5]。針對社會所需的醫療保險人才特點,應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基礎性課程仍主要從記憶、理解兩個方面考核學生掌握水平,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專業性課程則在考核上述兩個方面掌握水平的基礎上,增加融會貫通知識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批判性思維三個方面的考核,引導學生向學習更高階段——轉化式學習過渡。在限選課程、實驗課程及部分專業課程中轉變為能力考核為主,采用客觀結構化面試、學生自主評價、計算機網絡考核等多元考核,取代傳統的記憶性題目為主的終結性考試方式;暑期專業實踐、畢業實習等環節則引進實習單位的考核方法和思想;同時加強考核管理,健全考核結果評價和反饋機制。
參考文獻:
[1] 詹長春,周綠林,王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完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6):405-406.
[2] 趙云,吳琪俊.新醫改政策推動下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變動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9,(5).
[3] 湯質如,等.醫療保險本科教學課程設置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10).
[4] 饒晶.高校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初探[J].大眾科技,2012,(1):253-255.
[5] 彭美華,李平.淺論以市場為導向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22-23.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