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慶
摘 要:綠化作為校園環境的一部分和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陜西理工學院在校園環境的綠化中突出了人性化,綠化空間的處理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注重實用,傳承地域文化,突出校園特色;在一種程度上反映了大學校園的精神與文化內涵,創造了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良好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校園綠化;以人為本;傳承文化;環境育人
大學校園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教育場所,作為創造文明、培養人才的搖籃,校園的每一處建筑景觀都應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內涵,體現現代大學理念。校園園林化是大學校園的發展趨勢,優美的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因為學生不僅在課堂中成長,更重要的是在校園中成長。
以前陜西理工學院校園的規劃設計,主要是圍繞著教學、實驗、生活、鍛煉等功能區而劃分,交通路線沿著這些建筑物進行安排。這種功能化的安排使校園實用但缺乏美感,道路綠化景觀缺乏協調統一,植物配置條理不清,雜亂無章,景觀單調,校園內缺乏必要的休閑活動空間和休閑服務設施。隨著學校的發展,已不能適應當前教育事業和教育環境的發展,也與學校更名大學和創建省內外知名大學的目標不適應,校園環境與文化建設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
圍繞更名大學目標和“五大工程”建設,學校把校園綠化、美化作為環境育人和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校黨委對校園的綠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張:自己校園自己建,本著以人為本,自然生態;注重實用,講究效益;豐富多樣,美感提升的原則,分批次進行校園綠化、美化工程建設。
1 校園綠化、美化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以人為本,注重實用。高等院校的校園是教學和生活兼顧的場所,從功能上講,這里是一個文化交流和學習的場所。因此,在豐富校園景觀的同時,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休閑環境,設計時在平面布局上就應注重分析這些因素,立足實際,以人為本,創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樣空間,真正達到美觀、實用。在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中,如果一味地強調名貴花草樹木,追求所謂的“美”,往往也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華而不實,而且要消耗學校過多的辦公經費。所以,在陜西理工學院學院總體規劃發展目標指導下,依托校園自然及人文環境,充分利用現狀,以植物造景為主,提高綠地率和功能作用。
(2)注重立意,突出環境感染力。中國古典園林非常講究意境美,現代社會也公認園林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對于校園環境來說,寓教于景、環境育人顯得更為重要。校園具有特定的場所精神,而景觀元素正是表達這種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帶有啟迪性環境氛圍的素材,創造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環境是校園綠化設計的目標。設計時應從構思立意入手,創造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的環境氛圍,使廣大師生從校園環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激發立志成才的信心和決心。
(3)豐富多樣,美感提升。在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中,加強植物景觀的空間層次。以豐富多樣的原則將常綠與落葉、針葉與闊葉、觀花與觀葉、喬灌木與草皮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采用點、線、面結合的配置手法,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形成草坪、花境、灌木圖案、樹陣、雅石點綴和各種觀賞植物、綠化景觀的錯落有致。努力做到“春有花開、夏有樹蔭、秋有花果、冬有綠色”,合理搭配,讓四季都有景色。努力形成與校園建筑整體融合的獨具文化魅力的優雅環境和穩定的生態群落,讓多樣化的植物共生共長,使校園環境既有豐富的景觀變化又有在變化中的和諧統一。
(4)傳承地域文化,突出校園特色。傳承文化是大學的職能,陜西理工學院在建設中應盡量體現漢中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把握“漢水文化”這一主題,把漢中的歷史文化等元素注入到校園環境建設中去。同時,結合學校發展歷史和學科特點來設計,真正體現“一草一木都參與教育”的思想,使校園綠化別具特色。學校綠化景觀設計還要充分考慮原有地形地貌,在自然中見人工。
2 陜西理工學院校園綠化建設成果
(1)以人為本,環境育人潤物無聲。綠化作為校園環境的一部分和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整齊潔凈的校園、美麗優雅的景致,不僅會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健康成長,還有利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陜西理工學院在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中突出了人性化,綠化空間的處理以人為本,完善環境設施,以下幾點是我們關于人性化景觀設計的一些做法:
第一,在校園的重要位置和各個路口設立校園簡明地圖。學校面積大、樓房多,對于長期生活在學校里的人來說地圖似乎沒有作用,但對剛入學的新生、剛入校的老師以及到學校找人和辦事的陌生人來說,地圖的作用就大了。第二,在園林、步道兩旁配置休息椅、休息亭,停留休憩空間。滿足遮陰需求和活動場地,體現對師生員工們的關懷。第三,劃定專門的停車區,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等各停其區,以整治當前校園內停車混亂的局面。第四,將學校的圍墻部分改為綠籬。一方面可以方便各種動物的出入,以促進校園物種多樣化;另一方面,開闊的視野可以使人們心情舒暢,也有利于社會公眾了解學校。
(2)注重實用,文化品位得到提升。為了避免在校園綠化上給學校帶來過多的物力、財力投入,我們沒有一味地追求名貴花草樹木。而選擇適應本地特點的花草樹木,能花則花,宜樹則樹,適草則草。草皮的選擇也不盲目照搬一個模式,以降低養護成本,做到既注重綠化效果,又講究投資效益。
校園在建設中體現了漢中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整體建筑群融入了漢代建筑元素,顯示了樸實厚重的特色。在喧鬧的城市中,陜西理工學院校園可以說是鬧中取靜,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氣候和小環境。師生在這樣的校園里生活、學習,告別生活的匆忙,親近自然,享受田園般生活的閑暇與優雅。校園綠化全部完工之時,園林式的高校、花園式的校園建成,校園育人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凸顯。開放式的陜西理工學院校園必將是漢中市一大景觀。學校發展的同時,也讓漢中市民身處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之中,在這種氛圍中陶冶情操,傳承文化。
(3)注重立意,突出校園特色。大學校園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場所精神,創造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環境是我校校園綠化的目標。同時,校園的綠化不能搞成公園一樣,花哨而無內涵。“有景無意,格調不高”,對于校園環境來說,寓教于景、環境育人顯得更為重要。學校在校園綠化、美化時,校園休閑綠地平面構圖常采用方和圓的組合,一方面把握“兩漢三國文化”這一主題,挖掘漢中歷史、文化元素,注入到校園環境建設中去。景觀小品、雕塑、石景設計常從引導學生做人、做學問和鼓勵學生勇攀高峰等方面尋找創作思路;另一方面,追求綠化多樣性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花草樹木的品性,在解讀“花語”、“草韻”中表情達意,植物配置也常會運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滿天下”,運用大樹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不勝枚舉,這些都為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起到輔助作用,體現育人的功能。
校園是全體在校師生的校園,生態校園的建設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及身心健康。讓未來的陜西理工學院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潔凈、品位高雅、豐富多彩,讓未來的陜西理工學院形象更加幽雅、美好,更加充滿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