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愛娣
摘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支柱,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情感。反思當前學前教師教育,重職業知識技能訓練、輕職業情感培養的現象明顯存在,導致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情感嚴重缺失。因此,當前高校學前教師教育應采取有效的分段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情感。
關鍵詞:高等學校學生;學前教育專業;職業情感;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103-03
當前,隨著各省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逐步實施,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了較為快速的普及和發展,各類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院校也應需擴大招生規模,未來幾年,將有大批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奔赴幼兒園一線教學崗位,將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專業師資短缺的問題。然而,就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所需的師資來講,僅保證數量并不能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只有充足的、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師資,才是推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快速穩步發展的根本保證。近兩年,來自幼兒園一線的幼兒教師虐待和殘害兒童的事件頻頻發生,山西太原幼兒教師“狂扇”女童,以及浙江溫嶺幼兒教師為了“一時好玩”,揪著幼童耳朵騰空提起,把孩子扔進垃圾桶,用膠帶封嘴,對他們肆意體罰……如此種種性質惡劣、手段殘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全社會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關注和思考:幼兒園教師怎么了?幼兒園教師還有沒有職業道德?幼兒園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如今,我國城市幼兒園教師的學歷已由原來大批量的中專程度普遍提升為大專、本科,甚至還有少量碩士,為什么學歷的提升并沒有明顯地促進整個幼兒教師隊伍質量的提高?筆者認為,反思當前學前教師教育,過多地關注學生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尤其是近幾年,學前教師教育過分強調快速培養應用型人才,強調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從而出現了高學歷、高技能、低職業道德水平的現象,職業情感培養的缺失對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帶來了直接的影響。職業情感是學前教育事業的靈魂所在,它在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等表面行為所能替代的。因此,面對屢屢出現的虐童事件,除了對“施虐者”進行道德指責外,如何從幼兒教師培養的源頭上掃除“虐童”事件,應該成為所有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院校認真思考的問題。
為了促進我國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從幼兒教師的職業情感、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三個方面明確了我國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為我國學前教師教育培訓提供了政策性依據。根據當前社會的需要,各類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高等院校,應高度重視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在明確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內涵、了解本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情感現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良好職業情感的有效措施,嚴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關,從源頭上提升幼兒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避免各種有悖于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事件再次發生,從而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一、學前教育教師的職業情感內涵解析
學前教育教師的職業情感主要指教師對幼兒教育工作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并通過職業活動表現出來。具體包括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理解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以及在從業活動中表現出的個人修養與行為三個方面。職業情感是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她們做好幼兒教育工作的巨大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現對《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對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具體要求進行解讀和梳理,以求理清思路,為進一步有效地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情感提供依據。
(一)樂業感、使命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理解與認識
幼兒教師的樂業感主要表現為教師能夠理解幼兒保教工作的重要意義,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認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1]2,從內心深處生發出對幼教工作的喜歡和熱愛之情,能夠快樂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同時,幼兒教師還應認識到幼兒教育職業在人的一生發展,以及在全民素質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承擔職業的崇高歷史使命,心懷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從而堅持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性,為人師表。
(二)愛生感、責任感——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
熱愛幼兒是幼兒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是幼兒教師師德的核心所在。教師應認識到自己對幼兒的發展負有社會責任,將對幼兒的愛與對社會的責任聯系起來,認識到教師對幼兒的熱愛和關懷是幼兒身心健全發展的重要條件,盡全力通過多種途徑創造條件滿足幼兒健康成長的各種需要。幼兒教師的愛生感和責任感主要表現為:關愛幼兒,重視幼兒身心健康,將保護幼兒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幼兒人格,維護幼兒的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不諷刺、挖苦、歧視幼兒,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信任幼兒,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于幼兒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重視生活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價值,積極創造條件,讓幼兒擁有快樂的幼兒園生活;注重保教結合,培育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注重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想像力,發掘幼兒的興趣愛好;重視環境和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作用,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氛圍,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重視豐富幼兒多方面的直接經驗,將探索、交往等實踐活動作為幼兒最重要的學習方式;重視自身日常態度言行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影響與作用;重視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1]2。
(三)反思感、自律感——自身的修養與行為
幼兒愛模仿、易受環境感染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要求幼兒教師必須經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養,為幼兒樹立正確的榜樣、創設有益于幼兒成長的良好精神環境。幼兒教師的反思感和自律感具體表現為:善于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努力做到樂觀向上、熱情開朗、有親和力、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勤于學習,不斷進取;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1]2。endprint
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情感現狀
做好幼兒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是幼兒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而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良莠決定著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當前,受社會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情感現狀堪憂,具體表現為:
(一)職業認同感缺失
職業認同感是職業情感的晴雨表,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必然產生良好的職業情感[2]。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可以了解到學生的職業情感現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是指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所從事的學前教育事業有價值、有意義,并能從中感受到樂趣所在,對未來要從事的職業表現出積極的職業憧憬,其在校的學習也會因此表現出主動性高、積極努力的良好狀態。相對于中小學以及大學教育,學前教育工作責任大、任務重、日常瑣事繁多,這就更需要學生具有堅實的職業認同感,才能從心理和能力等各方面做好從業準備。為了解學生職業情感的現狀,筆者對蘭州城市學院2012級三百余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現狀進行了初步的調查,結果不容樂觀。調查顯示,對于報考學前教育專業的原因,有51%的學生是遵從父母意愿,22%的學生選擇了“收入穩定,有較長的寒暑假”,僅有27%的學生是因為“喜歡幼兒教師職業、喜歡孩子”而報考了本專業;有高達41%的學生表示畢業后不愿意從事幼兒教師工作;43%的學生表示畢業后的工作首選是國家機關、三資或大中型企業;38%學生認為幼兒教師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僅有37%的學生選擇了“把當幼兒教師當做是一種樂趣”。上述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選擇學前教育專業并非自身的興趣及意愿所致,真正喜歡、熱愛幼兒教師職業的學生占比很少。通過隨后的訪談得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較低、職業情感淡漠的主要原因與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缺乏理性的了解和認識有很大關系,諸如被訪的多數學生直言幼兒教育工作“專業性不強、工作太瑣碎、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不高、就是帶孩子玩兒”等,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僅有一些粗淺的感性認識,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職業性質、價值、作用的重要意義,自然也就不會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產生深厚的感情,學生在校的專業學習中表現出的被動和懈怠,以及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出現的種種不應該之舉便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了。由此可見,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嚴重缺失,并影響了學生良好職業情感的形成。
(二)職業情感培養缺位
綜觀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職業情感的培養并沒有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其中,因此,對學前專業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必然會流于形式,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更多地體現出了隨意性和不穩定性。
反思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活動的組織引導,無一不把訓練和強化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放在首位。就課程設置來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由三大模塊構成:通識類課程、專業課程,以及教師教育技能課程,均是旨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就教學方法而言,專業理論課程更多地采用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的講授法,而專業技能課程則多以訓練、強化為主,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為目的;再來反觀學校開展的各類學生活動,從文化類的各種知識競賽、論文比賽到藝術類的各類技能大賽、文藝表演,無一不在力圖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對于學生職業能力中的核心要素——職業情感的培養除了偶爾會被在教育理論類的課堂中提及外,則處于無人問津、無人關注的缺位狀態。長此以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情感得不到健康系統的發展,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較低、專業學習積極性不高則是必然的結果。
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策略
職前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職業情感的關鍵時期,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工作必須為她們將來成為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尤其要重視學生正確的專業意識的培養和良好的職業情感的激發,這將對學生專業素質的整體提升,以及未來教師職業的持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良好的職業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需要一個長期、系統的培養過程[3],高等學校必須遵循學生職業情感養成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階段全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良好的職業情感。
1.第一階段——了解和認識幼兒教師職業,增強對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感受
感受是培養學生職業情感的起點,是情感經驗形成的核心。外界事物之所以會引發學生的情感反應,是因為學生感受到了這種影響[4]。要使學前專業學生獲得對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感受,首先要讓學生切實走進幼兒教育專業,真正了解和認識這一職業。
從課堂中了解。對于剛入校的大一新生來說,對幼兒教育職業的了解和認識是粗淺和感性的。要幫助他們對本專業有一個基本理性的認識,首先必須堅守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教育理論類課程的任課教師應積極改進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運用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充分挖掘教育類課程中的情感素材,將職業情感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目標納入課程目標之中,在讓學生認可、接納一些基本教育理念和知識的同時,感受幼兒教師職業的崇高與偉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在實踐中感受。加強對學生教育見習的指導,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教育問題,引導她們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親自參觀和觀摩,近距離感受幼兒的天真可愛、感受幼兒教師職業的責任與重要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幼兒教育工作的深度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積極的職業憧憬。
2.第二階段——認同和熱愛幼兒教師職業,形成對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理解
感受之后的理解是教師職業情感培養的關鍵[5]。經過入學一兩年的專業理論學習,當學生面對社會中發生的各種幼兒教育現象和問題時,是否產生了職業情感、產生了什么樣的職業情感,與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理解和認同密切相關。只有對幼兒教師職業有正確、全面的理解,才會產生良好的職業認同感,進而熱愛幼兒教師職業,形成積極的職業情感。endprint
在這一階段,高校教育應將書本所學的教育知識、理論與現實社會中的教育現象緊密結合起來,將社會現實中的幼兒教育熱點問題納入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對話、討論,讓學生在交流、對話中逐步形成對幼兒教師職業全面、理性的理解和判斷,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兒教師職業,引發學生初步的職業情感。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尋找身邊的榜樣,邀請本校畢業的優秀校友回校進行專題講座,組織當地幼兒園優秀教師與學前專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和優秀幼兒教育工作者近距離的接觸,解除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理解的困惑和誤區,引發學生產生對幼兒教育工作的職業認同感,在認同的基礎上喜歡和熱愛幼兒教師職業。同時,多開設與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相關的專題講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幼兒教師職業的深層價值和意義,鞏固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正確意識,激發學生良好的職業情感。
3.第三階段——體驗和感悟幼兒教師職業,強化積極、健康的幼兒教師職業情感反應
良好的職業情感通過在教育實踐中的體驗反映出來。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有什么樣的感受、理解,便會有什么樣的情感反應,反應與感受、理解相互聯系,密不可分[6]。有了前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良好感受和理解,學生再次以體驗者的身份走進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能夠不斷積累情感體驗,在體驗中不斷感受到自身勞動的樂趣與價值,在實踐中體驗到創造、成功、被尊重、被需要等各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因此而更加自覺、自律地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修養,這一系列良好的職業體驗都會通過學生自然產生的聲音、面部表情、體態語等積極的情感反應中表現出來。這一階段,高等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除了安排好學生的見習、實習活動外,還應充分利用好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出面積極協助學生聯系實踐基地,安排實踐指導教師,為學生創設更多真實的教育情境,幫助更多學生體驗成功的職業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領悟幼兒教育的真諦,感受幼兒教師職業的樂趣,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幼兒教師工作的興趣,引導她們體驗幼兒教育之美,強化學生積極、健康的幼兒教師職業情感反應,從而能夠認同、喜歡、熱愛幼兒教師職業、熱愛幼兒,建立良好的幼兒教師職業情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Z].2012.
[2]張意忠.論教師職業情感的生成與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7-59.
[3]梁國建.淺論高師生職業情感的重要價值與培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2,(7):72-73.
[4]李星貴.師范生職業情感及其培養[J].中國報業,2011,(3):120-121.
[5]左瑞紅.關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2,(8):144-145.
[6]邵煥榮.高師學生師德意識差異性特征調查與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9):1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