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鋒
摘 要: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新鮮而古老的訓練內容,是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應用的體現,在教學中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培養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和語文教學綜合水平的提升有很重要的意義,也為學生更好的步入社會奠定基礎。該文將針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115-01
口語交際能力是指用有聲語言的形式同時輔助適當的非語言手段,以聽、說為主要的實現途徑來進行情感交流和信息溝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對文化設定的理解把握以及對語言應用知識的利用。[1] 口語交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同時兼具了溝通的不可替代性和信息傳遞溝通的直接和有效性。語文作為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深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1 口語交際能力的內涵和必要性
口語交際能力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這一項提出新的要求,規定口語交際能力不僅要做到簡單的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口語交際能力表現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中,是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語言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中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能力十分有必要性。首先,語文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其教學內容是語言文化。因此,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就意味著對語言文化的學習,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應用在生活中,而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將語言的藝術性、實用性融合在生活中,是對語文這門學科的一種升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既滿足了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需要,也總體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占據多么重要的地位。
2 現今語文教育體系中口語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改革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改革中于聽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同樣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地域間、不同等級的學校之間、不同教師的能力等都是產生不足的決定因素。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缺少互動
口語交際能力最注重培養的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勢來看,在實際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溝通意識,往往只是將課本的知識機械性的傳遞給學生。如在進行課文講解時,教師只是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來教授學生,并沒有與學生溝通交流。很多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發言的機會,教師也對學生的發言缺少正確的認識,由此導致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不足,長此以往,使學生失去了表達和發言的欲望,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低下,喪失學習興趣,嚴重者還會產生與人溝通困難的心理障礙。
2.2 教師自身意識不強、水平不足
在整個教育體制中,教師起到導向作用。而在語言教育中,教師自身的能力也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很好的領悟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吸收知識。而現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注重的都是對學生書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答題技巧等以期學生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由此就形成了一種“啞巴語言”的現象。同時由于教師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夠流暢,缺少邏輯性和條理性,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過于隨意,無法使學生真的受到感染。語言的學習是有一定的枯燥性的,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來帶給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那么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語言的興趣,使學生用語言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影響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3 實際應用不足
想要真正的把一門語言理解透徹,實際應用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著眼于當今的教育現狀,很多語文教學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學校和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之中,忽略了讓學生將語言實際應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僅憑死記硬背課本知識,無法培養學生的應對以及交際能力,無法掌握基本的口語交際技巧和交際方法,不能更好的與人溝通交流思想。久而久之,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變弱,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3 口語交際能力提升途徑
根據上述對于當今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中的問題分析,可以明確的知道,只有教師正確的引導,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模式,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融入生活之中,注重實踐,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3.1 注重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
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中,在實際的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具體要求,設定相應的對話情境,增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由學生自行安排角色并攥寫臺詞,這樣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可以更深刻、更直觀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口語交際互動性。
3.2 對教師進行培訓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決定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能力。學校應該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和進修,讓教師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語言具有邏輯性、條理性,同時富有幽默感。這在一方面不僅為學校提供了更優質的師資力量,也從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總體素質。教師合理運用自己的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這樣可以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全面的吸收課本知識。
3.3 將口語交際能力應用到實際中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實際中應用。學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實際應用的培養,比如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舉辦詩歌朗讀大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這些從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中學生思維模式的塑性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發現在自身不足,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更有側重點,更好的完善自身能力。
4 結語
口語交際能力是對語言這門學科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交往意識和口頭表述能力,也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當著重主義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田甜.中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3(12).
[2] 李麗麗.試論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D].廣西師范大學,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