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對專業技術型人才和熟練技術工的需求越來越大。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職業技術教育在國民教育序列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受到較以往更多的重視。然而,在授之以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思想的教育,即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雙重教育,不僅助之成才,更應培養成人。本文從筆者的教學經驗出發,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引起對學生人文關懷的重視。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 人文關懷 心靈雞湯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教育,是百年之基、樹人之本。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步上講堂不滿5年的青年教師,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經歷中,深切體會到學生們求學之路的艱難,也更加體會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在國人的心目中,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都是徜徉于正統國民教育序列之外的,是中考的失敗者;然而在筆者看來,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因人施教,是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勉強升入高中乃至大學,最終一事無成,是對學生的折磨和對時間的浪費。通過對個人能力的認知和對未來道路的選擇,每一種學歷,對個人而言,都是正確的。而在某些方面,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也有需要關注的共同點,即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圍繞學生進行一系列教學是我們都要銘記于心的中心點。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經歷,試圖從人文關懷角度,探索鼓勵學生學習、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目的。
1 對“人文關懷”的個人認知
人文關懷,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從而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于尚未形成完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生而言,人文關懷,更多的是教師體現對他們的正視、重視和關心。比如開學第一次見面,對他們表現出充分的認可;第一次授課,向學生表達自己尊重他們的善意,促使他們把教師視為朋友、兄長,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樹立教師的威信、拉近師生的距離、促進師生的交流和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對于多數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只是不適應普通教育的高強度,或由于心性未定,愛玩從而導致學業暫時落后,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是所謂的后進生。事實上,他們的學業落后有多方面的客觀原因,很多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基本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在個人心理和情感交流上處于空白期,他們常常懷有深深的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又由于沒有父母的督促,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這個時候,更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敞開胸懷,接受來自他們的各種信息,理清思路,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尋找正確的人生道路。
2 對學生實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管理心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只有學生把教師歸于同一類型的人,才會將教師當成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人們對“自己人”的話更信賴,更易于接受。這個時候,降低自己的位置,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而選擇一個能夠融入學生群體中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影響力。
曾經有一位學生張某,他在學校時成績一般,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在班上很是低調。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后,我確定他的性格是因為長期由爺爺奶奶撫養,缺少交流對象,導致缺乏與人溝通的經驗。于是我定期跟他聊天,從小說聊到對某些事物的看法,逐漸發掘他的優點。他為人處世真誠,敢于嘗試新鮮事物,平和的性格使得他很少與人發生沖突,也能夠團結一批同學一起努力完成班級或學校交代的任務。他對自己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即他的一般性知識較為平庸,但在不斷的鍛煉中,他的專業知識與動手能力得到了強化,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畢業后,通過積極申請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他從無到有創辦了一家手機連鎖維修店,取得了事業上一次又一次的進步。
如果單純地滿足于教師授課的本職工作,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的關注,我也就失去了幫助張某的機會,也許,他會走上另外一條道路。這對我而言,只是一段插曲,但對他而言,可能就是另一個人生。
3 人文關懷的多種途徑
與時俱進,不僅是教學理念的更新與教育方法的創新,與學生交流同樣需要創新。在信息時代,充分利用電子產品帶給我們的便利,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動向與心路歷程。通過各種途徑,教師可以讓學生時時刻刻感覺到,老師是在關心他們,并且與他們共同面對各種難題,即使有時候只能在精神上支持他們,但他們并不是孤獨的,“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3.1 學習為立身之本
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使得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各種現實問題擺在教師的面前,特別是作為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師。一方面,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一方面是落后的教學現狀;一方面是亟待提高的學生的理論和操作水平,一方面是學生基礎素質的匱乏和薄弱。學生上職業學校學習計算機是希望通過對自己某方面知識進行強化,從而獲得謀生的本領。因此,在課堂上引導他們盡可能多地學習到實用知識,是人文關懷的一種重要體現。
在學生思路受阻時,我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在問題的關鍵點上加以“點化”,引導他們發散性思維,自己去尋找答案的多方面可能,由“山重水復疑無路”,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維境界。當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只停留在表面時,我會有意地提出一個個問題,掀起學生的思維浪花,于無疑處設疑,促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看待問題的本質。通過恰當的比喻,使抽象問題形象化,概括的問題具體化。在講授計算機系統的構成要素時,我曾借用過這樣一個比喻:“計算機系統就好像我們身邊一個個活蹦亂跳的人,而硬件系統猶如我們的軀殼,軟件系統就好比人的思維感觸,當思維停滯了人便成了‘植物人,而當軀殼受損了人便成為了‘殘疾。”計算機系統中硬件和軟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生覺得這樣的比喻既巧妙又精當,既詼諧幽默又說服力強,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學生既沒有因為課程的枯燥無味而喪失對知識的渴求,也沒有因為一時所得而產生驕躁的情緒,在學習中學會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同樣是對自我認知的提升,更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學會總結。endprint
3.2 生活是一種必需品
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是課堂外的業余生活。與大學不同,職業學校的生活更接近高中階段,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去關注、關心他們。如果說,學習是苦澀中帶點平淡的綠茶,那么生活就是顆粒晶瑩的鹽,有味卻必須有度,離不開更需要把控好方向。職業學校中很多都是住宿生,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回家。除了課堂以外的學習,職業學校的作業并不是很繁重,于是有些學生便會走出校門,選擇一種較為輕松的生活方式。這時,作為教師就應該注意對他們的保護。
業余生活中,學生最常見的就是上網問題。信息爆炸時代,網絡生活愈發豐富。特別是男學生喜歡玩網絡游戲,很容易沉迷于其中。為了更好地與學生交流,我在課余時間組建了班級QQ群,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學生打成一片,并向他們推薦一些勵志類電影、書籍。對于貪玩的學生,我也有針對性地委托班長、體育委員組織籃球、足球比賽,引導他們正確的業余生活。我發現即使是再調皮的學生,也會有攀比心理,當教師在某些方面對他們表示贊揚后,他們會對這一類事物有更多的關注,希望以此獲得教師對他們的認可。我挖掘那些調皮學生的優點和潛能,讓他們同樣可以成為團隊中的“優秀者”,當“優秀者”與那些積極、勤奮、好學的榜樣學生進行某種“攀比”時,競爭意識開始產生某種獨特的化學反應,一個互幫互助、互趕互超的“共生圈”形成了。
3.3 “心靈雞湯”是升華的催化劑
在人文關懷中,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關心是重要途徑,但對學生心理上的關心是最為重要的。
長期以來,由于教師與學生所處地位的不平等,學生很多時候在心理上處于弱勢,被動地與老師進行交流,甚至有時因為抗拒心理拒絕進行交流。
有一本日本的教育小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在讀書時,非常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教師,但當她高興時,總是在靜悄悄的課堂上弄出煩人的響聲,不是手舞足蹈就是翻動桌板,年輕女教師不顧她與家長的情面,也沒興趣聽孩子的心聲,十分堅決地要求她轉離學校。母親很無奈,孩子卻渾然不知老師對她的看法,因為轉校而非常悲傷。家里幾費周折在報紙上找到了一個似乎適合這個孩子的學校,于是帶著孩子去試試看。這所學校在鄉村,教室由兩節舊車廂組成,學校沒有正規院墻,面對的是大自然廣闊的天地,學生每人分到一棵樹可以隨意攀爬,但需要澆水培土,學期結束時學校對學生的獎勵是校園里栽種的水果蔬菜。孩子來到學校,最開心的就是接待她的校長耐心地聽她隨心所欲地說了兩個小時,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孩子留下了,她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教育者的傾聽給了她敞開心懷的快感,也使她自然地步入人生的最初階段。
這個由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所寫的教育小說《窗邊的小豆豆》給我很多反思,也由此讓我更加注重對學生心靈的探索。慶幸的是,由于我善于傾聽,學生們喜歡叫我姐姐,課堂上會很認真地聽我講課,生活上也會把遇到的一些煩惱告訴我,詢問解決的方法。即使已經畢業離開校園,這種交流仍在繼續。我們給予的也許只是對他們想法的尊重,收獲的卻是學生們由此得到的成功以及他們對我們的友情。
中國有句俗語:要成才,先成人。家長把學生送到職業學校,也許只是希望他們學一技之長,以安身立命,獲得生存的技能。但在我看來,我們不僅僅要做學業上的導師,更要做心靈上的引路人,引導他們成熟、自強、獨立。“人文關懷”這個詞很大,但總的來說,就是愛、理解與尊重,這也許是需要花一輩子時間去學習、摸索的領域,也是我為之奮斗、自豪的事業。
參考文獻
[1]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3] 姬彥紅.運用心理效應提高教學效率[J].中國教師,2008.22:54-55.
[4] 程方平.教育能真正改變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