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宇
[摘 要]十七大報告講到:“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十八大報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當今,我們講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第一點要講到,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和根本任務。
[關鍵詞]立場;任務;方法;一致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實踐的理論,是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根據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實際,不斷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一、基本立場的一致性
立場問題就如同旗幟問題,是所有問題的關鍵。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學的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講到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利益服務,那講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將他們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了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他們有著明確的目的和要實現的結果,那就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共產黨宣言》里有這樣一段描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個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鄧小平的一生是為人民利益奮斗的一生,他說過“我是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兒子當然要為人民的利益服務。鄧小平理論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目的明確的建成社會主義,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的利益做出貢獻。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談到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時候,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2]談到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鄧小平有一個重要的言論就是有關“判斷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條標準”,在這三條標準當中,有一條這樣講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個理論成果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立場也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為全體人民的利益提供服務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鄧小平理論之后,接著提出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江澤民在“七一講話”講到:“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4]“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5]本、基、源,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個理論成果就是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首先想到就是它的核心,也就是以人為本,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這樣講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6]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基本任務的一致性
馬克思講:“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7]我們讀到《共產黨宣言》中講到:“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8]我們可以清晰了解,馬克思主義把改造社會前進的根本手段,歸結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馬恩想象中的未來世界,例如私有制的消滅、公有制的建立、實行計劃經濟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等目的都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任務就是“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后目的,則是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的完成。”[9]
鄧小平理論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就是關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部分。當問到鄧小平,社會主義時期,我們中國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什么的時候,鄧小平說:“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10]鄧小平理論中有關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內容,也講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達到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盡可能地達到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社會主義社會優越性的體現,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手段和途徑,這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我國長期需要堅持的基本任務,和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任務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談及“把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放到了首要的基礎地位”。江澤民還講到:“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11]進入新世紀,江澤民同志提出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并強調“全黨同志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經常加以檢查和總結,看看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12]這就把中國共產黨對制定和貫徹正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方針政策的認知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13]
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這樣講到:“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14]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科學發展觀不但突出強調了發展是第一要義,而且面對現實的中國,根據現有的中國國情,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15]
三、基本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辯證唯物論以及歷史唯物論,也是馬克思偉大的貢獻。而講到精髓,濃縮為四個字:實事求是。馬克思運用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逐步尋找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以及階級斗爭等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貫穿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
鄧小平理論,其基本思想方法首先想到的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除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方法精髓的“實事求是”還有所,加入了“解放思想”。鄧小平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提出有兩個經典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宣言書”,例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最為突出在新的時代背景、新的改革開放時期、新的國家狀況和新的政黨面貌下,不徹底的解放思想就無法達到真正是實事求是,就不會有我國的創始之景。
我們回想起在2001年時,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江澤民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每一處都提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還突出強調:“貫徹‘三個代表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6]2002年2月在“關于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的批示”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17]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這樣講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的因素。”[18]
科學發展觀同樣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又加進了求真務實的重要思想。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明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19]“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20]“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21]
基本立場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是以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為人民的利益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任務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任務是一致的,都是注重生產力的發展,為了生產力的發展,去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一致性,決定了它們是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的一致性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都是馬克思主義最經典的方法論,在我國各代領導集體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永葆活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依據新的時代特征和具體的社會實踐,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2][3][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2、272.
[4][5][11][12][13][16][17][18]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15、281、274、272-273、282、438、537.
[6][14][15][19][20][2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7]:15、15、9、1、12-13、1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9]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652.
[10]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