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動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數學中融入活動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學好數學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數學教學,空間形式比較自由,在數學教學中經常組織活動教學,寓教于樂,樂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活動教學 年齡特點 全體學生 學習效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85
在新課標下,如何更好的教好小學生的數學呢?就小學生而言,活動是啟發心智與興趣,達到身心愉悅的最佳方式。在小學數學中融入活動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學好數學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數學教學,空間形式比較自由,在數學教學中經常組織活動教學,寓教于樂,樂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陳鶴琴老先生曾指出:“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活動,假如在讀書的時代,我們多活動,那么讀書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有進步了嗎?”根據以上觀點,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教學,把數學知識合理地融入各種活動中,讓小朋友在活動中學數學,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數學教學實踐,我對如何有效地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活動教學有了如下思考和教學體會:
一、要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
活動的設計與選擇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喜聞樂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組織小朋友開展他們特別喜歡的活動,才能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歡猜謎語,我在《快樂的童年》一課中,就設計了一個猜謎語的環節,讓小朋友特別感興趣。具體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課前我在黑板上貼了一些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是用不同顏色的彩色紙剪的,每一個小動物身上都寫了一則數字謎語。上課的時候,我首先提問:“小朋友,你們喜歡猜謎語嗎?”小朋友高興地回答說喜歡,于是我讓他們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動物,說:“這些小動物每人給大家出了一則謎語,你們誰猜中了就把小動物送給誰。”小朋友一聽,高興極了,爭先恐后地舉手說要來猜,我讓小朋友分小組來猜,每一小組猜一則謎語,結果小朋友幾乎都猜出了謎語所代表的數字,所以我就把小動物獎給了他們,看到他們興高采烈地拿著漂亮的小動物互相炫耀的樣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興。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點,設計出了他們喜愛的猜謎語活動,并且把他們剛學過的數字和謎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既鞏固了數字的特點,復習了相關的知識,達到了教學目的,又活躍了氣氛,調動了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由這個教學實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愛的活動運用到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要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在教學中要讓小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進入活動角色,獲取過程體驗。如果在課堂上只讓少部分學生參與活動,其他大部分學生充當小觀眾,那么學生的參與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活動也就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地為教學服務。因此,在小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利用小班人數少的優勢,盡量設計能讓所有學生參與的活動。在教學10以內數的組成時,我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活動來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活動之前,我給每一位學生的胸前戴上一張數字卡片,每一張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個數。當“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來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的歌聲響起來的時候,我說:“卡片上的數合起來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開始隨著歌聲找自己的好朋友,當歌聲停止的時候,胸前的數合起來是10的兩個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著又說:“卡片上的數合起來是8的才是好朋友!”歡快的音樂聲又開始伴隨著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內數的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記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為自己能參加這樣的活動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驕傲,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要及時遷移形成學習效益
在活動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保護、保存、合理利用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生發的學習興趣與能量,因勢利導,及時遷移,形成學習效益。活動結束之后,要讓學生自我總結、體會、交流活動所得,形成抽象認識,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愉悅性。因為設計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求得知識,如果忽略了這一目的,活動也就變成了玩,變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活動的過程,在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加以引導調控,使活動真正地能刺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課堂教學服務。
四、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重新創造知識,在創造的過程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數學意識和應用意識。
在學習統計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家禽和調查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等實例活動,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學習畫“√”的方法記錄調查獲得的信息,學習用方塊表示統計的對象和結果,通過“從圖里你知道些什么?”“你還發現什么?”等問題,讓學生感知怎樣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從而做出判斷。這樣,學生在經歷簡單統計的過程中,既能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又能鞏固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又如教學“歸一問題”的應用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有的深入到工廠,了解一周內全車間工人生產的產品數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價格等。當課堂上出示學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編成的題目時,學生覺得十分親切,并且學生在掌握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之后,還能根據自己調查來的數據與事例編成歸一應用題。這樣,就促使學生進一步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下,只有我們能夠在自己的數學教學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做到以上幾點,就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