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潤
摘 要: 有效教學的關鍵行為之一是多樣化教學,插圖有效增強了教學的多樣性。插圖是生物學的第二語言,形象、簡潔、直觀,是生物學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直觀教學的重要體現形式。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教學中,開發運用好教材插圖這富有直觀性、趣味性和指導性的課程資源,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學 多樣化 插圖
亞里士多德有這樣一個觀點:一切真知均源于感官。初中生物教材圖文并茂,使知識簡約、生動,因此,加強初中生物教材插圖運用的研究十分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教材插圖在多樣化教學中的應用。
一、合理運用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學習,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探索學習。在進行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學時,將插圖“消化系統組成模式圖”復制下來,以小組為單位,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邊剪邊記住圖中器官的形態結構和名稱,再讓學生自己進行拼接,經過練習后,讓學生進行比賽,在黑板上貼出各器官的正確位置,看哪組學生貼得又快又準確,將插圖和游戲結合,讓學生在娛樂中學到知識,不覺得枯燥乏味,寓教于樂。
二、合理運用插圖,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場所》時需要觀察葉片橫切面,學生在教師提供正確的觀察方法和必要的指導下,先進行實驗,然后觀察課本插圖“葉片結構示意圖”,進行對照、比較,并討論各結構的功能,從而使學生對葉片的結構和功能有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培養學生觀察力的敏銳性和深刻性,對“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觀點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
三、合理運用插圖,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學習七年級上冊《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學生對于生物體的細胞結構既感到好奇又不能完全理解,實驗又不能觀察到所有的結構(如線粒體等),細胞結構模式圖則能實際、直觀、科學、形象地展示生物細胞的微觀結構,讀圖后對結構一目了然,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了形象記憶,通過讀圖,學生清楚認識了植物細胞中有哪些結構,動物細胞中有哪些結構,各結構的形態一目了然,學生容易記憶。并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幅圖,使學生明白動物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質內都有線粒體。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則沒有。這樣學生也就理解了動物體與植物體不同的原因。如果教師再結合課文內容說明各結構的作用,就會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合理運用插圖,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容,學生對抽象的概念缺少感性認識,例如七、八年級生物教學中,都提到了生物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對于DNA的結構只有八年級具體介紹,但是對于具有空間結構的DNA來說,插圖缺乏空間感和實物感,學生很難理解雙螺旋的真正意思。因此,教師要展示插圖,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動手做出模型,再出示DNA分子模型進行直觀觀察,比較學生作品和模型的差別,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
五、合理運用插圖,啟發聯想
七年級下冊《血液循環》中重難點較多,在學習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這部分內容時,首先通過比較插圖中三種血管的形態結構,啟發學生對其生理功能、位置、特點的聯想等,然后通過設計表格,進行比較學習。
六、合理運用插圖,化繁為簡
八年級下冊《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插圖“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比較復雜,箭頭較多,學生不易弄懂碳元素是如何完成循環的。因此觀察時,教師可以合理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碳從大氣中通過什么途徑到達生物?生物中的碳通過什么途徑又回到大氣中?綠色植物在碳循環中具體有什么重要作用。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問題,完成方框內的填空,引導學生練習,即可變得簡單,容易掌握。
七、合理運用插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情感
七年級下冊《血液和血型》一課之后的課外閱讀材料《輸血技術的探索》,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家的思維方法、科學態度,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科學創造與發明并不那么簡單,要經過艱辛而漫長的過程,讓學生理解科學發展離不開不斷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會經歷很多失敗,但只要堅持下去不斷探索,一定能攀上高峰。
八、合理運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插圖中的真正含義,就要有意識地進行“看圖說話”的技能訓練,在《植物的有性生殖》中,學生觀察“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育過程示意圖”,以小組為單位,組內討論、敘述其過程,特別是受精過程,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講臺演講。“看圖說話”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對插圖的理解,更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得到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教材的插圖有文字無法替代的作用,教學中靈活、合理地運用插圖,可以使生物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事半功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J].江蘇教育出版社.
[2]葉一舵主編.新課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