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歆羨
摘 要: 本文就計算機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討,既有利于從理論上理清計算機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意義與作用,又有助于在實踐上促進音樂教育模式、方法的革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升音樂教育水平。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 音樂教學 應用
一、引言
在大多數音樂教育中,一直存在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僅使用黑板和鋼琴作為教學工具。這種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例如:當欣賞或分析某個作品的時候,黑板上的樂譜無法形成音響效果和聽覺感受,近乎“紙上談兵”;鋼琴彈奏的作品轉瞬即逝,學生因為無法看到樂譜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音樂印象。盡管偶爾使用錄音機、CD機等傳統工具開展教學,但受到資源的限制和音質的影響,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即使進行大量的聽覺練習,最終只能得到一些模糊的概念,攝入的仍然是一些定義性的東西,音樂作品的美始終無法感知到,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失去了興趣。
二、音樂教學中使用計算機技術的必要性
過去,有一種偏見認為,學習音樂只是天才的事情,一些人認為學習音樂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就教育者而言,認為音樂教育是面對極少數人的事情,大多數人群并不適合學習音樂。然而,實際上音樂是每一個人的需求,人類的生產生活幾乎都在與音樂打交道,通過音樂彼此交流。許多人都有音樂創作的沖動,都有音樂表演的欲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這種沖動和欲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如何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向往,產生興趣和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悅和享受,無一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刺激滿足內心的需要。在課堂上音樂素材是教學信息的載體,計算機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利用計算機技術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可以調節課堂氛圍,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知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即感覺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成運算階段。這四個階段的順序是循序漸進的,不能顛倒的,只有在前一個階段形成以后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在思維方面,總是先有具體的感性經驗,才會有抽象的邏輯思維。”隨著計算機技術引入音樂課堂以后,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的心理過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強化音質和立體的音響效果,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中豐富的音響效果和音樂表現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相關規律,充分理解音樂課程的教學目的,提高學習效率。使用計算機技術是實施這一教學思想最有效、最便利的手段和途徑,它可以構成視、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形成直觀式的教學環境;而且,它可以解決教學中聽覺與視覺無法溝通的難題,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讓樂譜和音響同時進行,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看到與之相對應的樂譜顯示,并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聽覺與視覺感知,做出獨一無二的審美判斷。由此可見,音樂教學引入計算機技術是勢在必行的,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傳統音樂教學與現代計算機音樂教學的比較
我國正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音樂教育。由于傳統音樂教育那種“手工作業”的方式,周期長,成本高,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音樂教學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概念,構建出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但可以省去繁瑣的重復性勞動,而且可以直接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編輯,營造更美妙的音樂氛圍。它能夠循序漸進地指導音樂教學,使學生越來越熟練地掌握所學的音樂知識。同時,在電腦音樂軟件和硬件的支持下,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多種樂器的演奏,甚至可以完成大型樂隊的音樂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使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音樂教育不僅是一種模式,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與其他課程的課堂教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一名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架鋼琴,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主體,進行單向型、封閉式教學,教學資源有限。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無味,耽誤教學時間,影響教學進度,教學效果欠佳。利用多媒體(multimedia)與電腦MIDI系統進行課堂教學,將圖文、視頻和聲音等多種信息有機結合,使人與計算機之間建立融洽的關系,達到自然對話,形成文本、圖形、圖像和聲音并存于一體的人機界面。使用計算機技術后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互動性教學、開放式教學,教學資源無限,教師教得輕松,學生覺得輕松,教學過程緊湊,保證教學進度,教學形式豐富,有創新、效果好。
傳統音樂教學手段都是使用錄音帶或者光盤等,音樂作品不能二次加工,也不能根據需要對其進行分段、刪改。計算機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多樣化,對聲音進行處理,可將一首樂曲分成多個層次,可以把樂器單獨分離,重點部分還可以加工再造,使用不同的音色演奏同一段樂曲,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效果。教學中接觸到的概念、規律,可以馬上調出音樂,直接播放,還可以配上圖文解釋,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含義。并且計算機技術的存儲量大,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使用多種形式表現,從根本上克服傳統教學功能單一,難以及時呈現知識的弊端。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受到了很大沖擊,利用計算機技術組織教學,使得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最大優點是使聽覺和視覺緊密結合,并且使整個學習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興趣,選擇適合的教學程度和內容,形成集教師——學生——計算機為一體的新型三角互對教學方式,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音樂教育從傳統模式走向現代化教學的必然趨勢,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四、音樂教學中使用計算機技術的重大意義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攝取的信息,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培養、能力發展的主要源泉。由于計算機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教學內容產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計算機技術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師生必須掌握的一個教學工具,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在表現結構上產生了相應的改變,教學方式和手段更多元化。
音樂教學中使用計算機技術可以有效強化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系統將音樂素材進行重組,各個層面更加細化,把線形的作品變為立體的,讓學生產生新的感受方式;利用計算機技術呈現的教學內容使學習者既能聽得見,又能看得見,還能隨時修改、添加示范。這樣通過多次的感官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的一遍又一遍地聽要大得多。利用計算機技術還可以全方位獲取信息,通過計算機的交互作用讓師生進行交流,立即反饋、迅速反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找知識點,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保持,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教學方式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保證。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變傳統的課堂講授式為啟發引導式,追求教與學的合作化,以講引導思維,激發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變“被動聽講”為“主動攝取”,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音樂教學過程后,促使音樂教學方式向多元化、自主化方向發展,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五、結語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對于課堂教學中方式方法的改革都具有重大意義。現代教育是以科技為主導的教育,其發展趨勢以計算機技術為主要特征。只有在加強素質教育的同時,推進計算機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的整體水平,建立起具有時代特征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本質上實現音樂教育的巨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