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長青 谷玥姣
摘 要: 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每個小天使都有一雙會說話的手,涂鴉筆及涂鴉墻帶來的教育革命,正是為幫助孩子們將精彩的世界展現出來。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涂鴉墻 作用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一個天使都有一個充滿豐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精彩世界。孩子們的世界,大人們常常看不懂。
家長們常常煩惱孩子在家里亂涂亂畫,桌子上、地板上、柜子上,還有雪白或彩色的墻上……上幼兒園了,孩子們有了拘束,老師能讓孩子們動手繪畫,也只是局限于游戲卡、作業單……或者是只能畫在老師要求的物品上等。在家里,有父母的管制,在幼兒園里,有老師們約束,孩子們的發揮受到了限制。
除了在操場上肆意揮灑汗水,在游樂場開懷體驗游戲外,那些剛過或者還在經歷涂鴉期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更需要一個空間抒發情感。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這一天,墻來到了我們沙區九園,這是怎樣的一面墻呢?它叫做“涂鴉墻”,是用來涂鴉的。那么什么是涂鴉呢?涂鴉一詞起源于唐朝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頑皮之行,后逐漸演變成了帶有時代色彩的藝術行為。原來,在大人們眼中的調皮行為,其實是一種涂鴉藝術。《指南》說:“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現在,墻來了,為孩子們創造的種子提供了發芽的園地。
在第一次涂鴉美術游戲活動開始前,我首先了解了涂鴉游戲材料中的涂鴉筆。這是一種特殊的粉筆,它沒有粉塵,不怕寶寶誤食,不會危及他們的健康,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我閱讀了配套教材,并設計了適合托班孩子年齡特點的這樣一節課。最后,充滿期待的游戲開始了。
當孩子們來到涂鴉墻前,都有些興奮,有些雀躍,紛紛伸出小手觸摸涂鴉墻,并不停地問:“老師,這是什么呀?”“老師,這是黑板嗎?”“不是不是,黑板沒有這么大!”“老師,這是干什么用的?”“老師……”看著他們好奇的可愛樣子,我笑了,并拿出涂鴉筆,告訴他們可以用這些彩色的筆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起畫筆或站著、或蹲著、或半蹲著畫了起來,開始的一分鐘,孩子們都很安靜,有的好像在思考,有的舉筆不定不敢下筆,這讓我想起培訓老師說的“過敏”情況,我走過去鼓勵不知道和不敢畫的小朋友大膽畫,不管是對還是錯。有的小朋友很放得開,無所顧忌,畫“我”所想,這就是“脫敏”。慢慢的,孩子們開始有了交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問我畫什么,我問你畫什么。“我畫的是小鳥,這是眼睛,這是尾巴……”“我畫的是美羊羊……”有的小朋友主動加入幾個小朋友中間一起討論,有的小朋友很專注地創作自己的作品。有的孩子畫得雖然圓不圓、方不方,線也歪歪扭扭,但能看得出有模有樣的輪廓;有的孩子畫得很抽象,可是他能說出畫的是什么,并且說得頭頭是道。“老師,你看我畫得好不好看?”我蹲下來,開心地加入了他們的創作當中。他們表現出了平時難得的天真,我感覺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我發現他們也有小秘密,會通過涂鴉交流表現。游戲結束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期待著下一次的涂鴉。當孩子們都離開的時候,我再一次看了看所有孩子的成果,雖然在大多數家長的眼里看不到孩子們作品的美好,以為那些抽象的線條圖形只是亂畫,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那是最真實的表達,最直觀的情感,為我們呈現的是他們最美麗的作品。
這一堂課以孩子最易于接受的游戲方式,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在游戲中提高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孩子畫出心中的畫,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為目標,為他們創造自由涂鴉的環境。下一堂課,我打算根據多樣化、趣味性的教材,逐步引導發散孩子們的思維、拓寬思路,加強肢體鍛煉,提高幼兒合作和社會性,促進同伴關系的發展。
《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
每個小天使都有一雙會說話的手,涂鴉筆及涂鴉墻帶來的教育革命,正是為幫助孩子們將精彩的世界展現出來。
通訊作者:谷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