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爽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人事制度的不斷改革,高校教師由任命制轉變為聘任制,教師與學校之間的法律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于現有法制仍不完善,作為相對弱勢的群體,教師權利被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構建一套較為完整的高校教師權益保障機制,對于依法治校,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維護教師職業尊嚴,保證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高等學校 教師權利 法律保障
一、高校教師的法律地位
我國1998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第3條則對“教師”的概念作了明確闡述:教師是指“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高校從政府部門剝離,成為獨立的法人,教師的身份不再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高校與教師在平等地位下簽訂聘任合同,由合同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由此,國內學者對高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產生了不同觀點:
有學者認為根據《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校實施教師聘任制后,由于聘任合同本身是在雙方地位平等原則的基礎上訂立的,其產生的法律關系取決于法律雙方的約定內容,表現為民事法律關系。“在法學理論上,將教師定位為勞動者,教師通過基于平等自愿的勞動合同與學校產生法律關系,把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權利義務明確化,將對教師的合法權益保護產生積極影響”[1]。
有學者認為,高校與教師之間不是純粹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是一種特殊的行政關系。因為公立高校是政府舉辦,以為實現教育公益目的而設立的。教師有權參加學校的管理,雖然教師不是公務員,但可以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2]。
二、高校教師權利的法律保障現狀
教師的權利,就廣義而言,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享有的國家法律賦予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就狹義而言,是指《教育法》和《教師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規賦予教師的權利[3]。
高校教師的權利因特有的職業性,主要體現于教學、科研和高校管理之中。《教育法》第4章第32條至第34條規定,教師的權利主要包括:“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依法規定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等”。《教師法》第2章第7條更加具體地規定了教師權利,以此為基礎,有學者將高校教師的基本權利簡單概括為:“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從事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的權利;指導學生和評定學生的權利;按時獲取報酬的權利;對學校教學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參加進修和培訓的權利。”[4]
以上規定主要體現了教師所享有的一些實體性權利,為保障教師的各項實體性權利能夠真正得到實現,法律進一步規定了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的有效措施。如《教育法》第8l條規定,侵犯教師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教師的合法權益同時受到刑法的保護,如《教師法》第35、36條規定:“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教師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行政處分。”“國家工作人員對教師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教師法》還明確規定了教師申訴制度,權益受到侵害的教師可以依照規定通過向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申訴的方式尋求法律救濟。《教師法》第39條規定:“教師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或者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作出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訴三十日內,作出處理。教師認為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侵犯其根據本法規定享有的權利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作出處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援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等救濟性法律獲得救濟。
三、現有高校教師權利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1.高校教師法律地位比較模糊
《教師法》認為高校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這個名詞解釋說明了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但并未明確指出高校教師的法律地位。《高等教育法》第48條規定:“高等學校實行教師聘任制。教師經評定具備任職條件的,由高等學校按照教師職務的職責、條件和任期聘任。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應當遵循雙方平等自愿的原則,由高等學校校長與受聘教師簽訂聘任合同。”依據本條款,教師的聘任合同與普通意義上的一般勞動合同規定并未體現出性質差異。然而,不同的法律地位,其權利義務,特別是權利救濟的途徑是完全不同的。我國現行法律對高校教師法律地位界定模糊,使高校與教師之間法律關系無法確定,必然導致導致高校教師權利難以得到確切的保障。
2.立法內容過于籠統
雖然《教育法》、《教師法》都對高校教師權利范圍作出明確規定,但隨著我國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發展,舊的相關規定已不再完全適用現有的聘任制模式,許多與高校教師聘任制有關的問題存在立法缺失,尤其容易導致教師權利侵害的發生。
3.救濟渠道單一
目前我國教師的明確救濟途徑是《教師法》規定的教師申訴制度。但對教師申訴制度的內容規定得十分簡略籠統,例如教師申訴機關為“教育行政部門”,但關于教育行政部門針對教師申訴的機構設置、申訴流程、處理結果的效力、執行辦法等均沒有明確的規定,使得整個申訴制度存在一些漏洞,缺乏足夠嚴謹的法律依據。
四、完善高校教師權利法律保障的思考endprint
1.明確高校教師的法律地位
高校教師的法律地位與相關法律的適用有著直接關系,是權利救濟方式所依據的基礎。當教師與所任職的高校發生糾紛時,究竟應當受到民事法律關系還是行政法律關系的調整,適用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等救濟手段嗎?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不同國家對教師的法律地位設定,結合我國現實狀況,進行適度的思考與借鑒。在法國、德國、日本,公立學校教師由政府聘用,教師的身份等同于國家公務員,其中,日本還把公立高校教師定位為“教育公務員”,專門制定《教育公務員特別法》進行調整;英美明確規定教師屬于公務雇員身份,即公務員身份與雇員身份同時存在。
我國法律沒有明確高校教師的法律地位。筆者認為,在實踐中高校教師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受《公務員法》調整,同時教師聘任制決定了高校與教師之間存在雇傭關系,然而因教師本身職業具有特殊的公益性與公共性質,導致高校與教師之間既有民事法律關系,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比較接近于英美兩國的情況。因此,“將教師作為特殊的公務員和特殊的勞動者看待、原則上關于教師的權利義務和權益保障適用特別法律規定,在法律無特別規定時,適用《公務員法》和《勞動法》的一般規定”[5]。這種觀點相對最適合于界定教師的法律地位,能夠比較全面地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在具體操作上,可考慮通過專門的教育立法,區分教師與一般勞動者的概念,并對教師的權利、義務和管理作出更加細化的規范,尤其是與每位高校教師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教師聘任制問題與職稱評定問題,急需有更加具體的法律依據。
2.完善高校教師申訴制度
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與教師之間不斷出現新形式的糾紛,加上《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制定時間過于久遠,其中規定的高校教師權利救濟方式早已不能滿足現代高校的需求。
在現有的法律救濟途徑中,教師申訴制度是經《教師法》確立的教師權利救濟的最主要方式,但由于《教師法》對申訴制度中的申訴流程等重要部分均未做出明確的規定,使該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陷入困境。筆者認為,我國應在立法中體現對教師申訴制度更詳細的補充規定,內容包括教師申訴制度的具體處理機構、具體申訴程序、申訴有效期限、申訴處理結果的效力、處理結果執行辦法等。針對申訴受理機構規定不明確的問題,可以借鑒臺灣地區的做法,在各級教育行政機構中設立專門的申訴受理部門,用于獨立處理高校教師的教育行政申訴案件,一來提高糾紛解決效率,二來維持處理結果的客觀公正性,不斷完善高校教師權利校外救濟制度,使其與教育行政復議制度、教育行政訴訟制度一起,形成一條較為健全的教師權利校外救濟鏈條。
3.引入教育仲裁制度
仲裁是指當事人雙方在糾紛發生前或發生后,自愿簽訂書面協議,或根據有關的法律規定,將糾紛提交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予以裁決,以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教育仲裁制度是指學校、教師(或學生)將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法律糾紛,提交給依法專門設立的教育仲裁委員會進行處理,最終作出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從而解決糾紛的制度。教育仲裁制度在國外已存在多年,頗有些成功經驗。例如美國的教育仲裁制度,一般發生在教師的招聘、晉升、職稱的評定,以及對教師行為的處理等環節上[6]。不同于行政機構的行政處理,仲裁機構與國家行政機關是沒有隸屬關系的,這就使仲裁制度具有相對獨立、公正、便捷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教師作為弱勢群體所可能導致的不公平隱患發生。教育行政仲裁制度的引入或能有效解決高校與教師之間的內部糾紛。
參考文獻:
[1]廉海明.高等學校教師法律地位的合理定位[J].高教視窗,2010(10).
[2]申素平.論我國公立高等學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67-71.
[3]鄭良信.教育法學通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173.
[4]王春輝.高校教師基本權利的法律保護[J].遼寧高職學報,2003(3):2.
[5]王敬波.高等教育領域里的行政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6):181-182.
[6]吳殿朝.教育仲裁制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