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摘 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地、有效地運用陌生化教學語言,可以把學生帶到理想的審美教學情境中,喚醒潛藏的創造力、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陌生化 教學語言 文白 雅俗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使用規范的日常化語言,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出現語言審美疲勞現象,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以致在語文課堂上看小說、學習其他功課等。如何改變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一尷尬現狀呢?我認為應該改變傳統規范性教學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陌生化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陌生化語言呢?
一、文白互變的課堂語言
“文言”與“白話”是相對而言的,理所當然“白話”與“文言”是相對而言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登上了語言歷史舞臺,成了書寫、交際、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而文言僅在小范圍內被使用,相對白話我們對文言有些陌生,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審美驚奇。如在講解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白話文)時,可以先在黑板上展示南北朝時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對于多數五年級學生來說,《敕勒歌》無疑是陌生的,但是這首詩歌沒有晦澀難懂的語言。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混溶天成、質直樸素、意真韻淳。通過觀察、分析詩歌意象,學生便能感知這首詩歌極盡描寫了草原的美麗、草原人民的豪情及作者對生活的贊美之情。古今相參,文言文與白話文相照,文言文將學生帶進老舍筆下美麗的草原,感知草原人民的熱情,感知生活的美好,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文言表達的美妙。
如上文提到的那樣,白話文的大量使用使文言文的使用范圍大大減小,使它變得陌生,這種陌生就像距離產生的美感一樣固然能引起審美驚奇,然而我們應該看到陌生的文言文有時就像古董一樣,要通過艱辛的考古考證才能還原它的真實面貌,所以在學習中,一些學生會因陌生引起的感知難度而疏遠它。在學生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調侃語: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那么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什克洛夫斯基在《藝術作為手法》一文中談道:“列夫托爾斯泰作品中的奇特化手法,就是他不直呼事物的名稱,而是描繪事物,仿佛第一次見到這種事物一樣;他對待每一事件都仿佛第一次發生的事件;而且他在描寫事物時,不是使用一般用于這一事物各個部分的名稱,而是借用描寫其他事物相應部分使用的詞。”如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時,首先用演示文稿出示了一則謎語:“大哥開花毛毛蟲,二哥開花賣絲絨,三哥開花金牌樣,四哥開花一串串。小姑娘,志氣大,江南塞北都安家,湖水替她照鏡子,春風幫她梳頭發。”
這則謎語極具描述性,而且描述時沒有使用一般用于柳樹各個部位的名稱,而是借用描寫其他事物相應部分使用的詞,給人一種陌生的審美意境,讓學生的思想馳騁起來,想象柳樹的翠綠、柔美,春風的和煦,這些想象出來的美正好與賀季真的《詠柳》所要傳達的美不謀而合。由此可以看到,教師在這里使用極具張力的口頭白話語言表情達意、串聯古今,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白話文表達的妙處。
二、雅俗結合的課堂語言
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受語言省力性原則的支配而使用平凡、普通、一般的語言,因為這樣的語言學生容易接受、容易消化。可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使用中,這樣的語言難免會變得枯燥、乏味,從而使課堂缺少新鮮感,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慢慢轉移。然而高尚、美好的雅言則不同,因為它通常使用象征、夸張、黏合、漫畫筆調般方法表達話語,因此雅言更具審美性,能給人一種陌生的聽覺享受,從而引起人的注意。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言:“教學用語既要有人民群眾經過錘煉的活潑口語,又要有優美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使用雅言,刺激學生的聽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于漪老師在執教《最后一次演講》時的結語就極具感染力:“莊嚴的宣言,動員的口角,討伐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檄文。它像一團熾熱的火焰,從肺腑中噴射出來。它沒有進行詞語句上的修辭,但句句話像投槍、像匕首,直刺敵人的要害,使敵人招架不住,躲閃不及。”“三個部分貫穿了強烈的愛憎,討伐敵人,似鋼刀利劍直插敵人的心窩;伸張正義,如催征的戰旗、進軍的號角,激勵革命者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在這里美麗、高尚的課堂語言產生了一種跌宕起伏、抑揚頓挫的藝術節奏,調動了學生的審美想象,可以說,于漪老師用優美的語言緊緊扣住了學生的心扉。
從古至今,怎樣進行高效率的教學,一直是廣大教師不懈探索的一個方面。筆者從陌生化教學語言出發,積極倡導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文白互變、雅俗結合的教學語言,給學生營造出異于日常課堂教學語言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