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扣書
摘 要: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注重情境教學,對教學情境的關注是新課程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核心話題。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有利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現實生活。
關鍵詞: 教學教學 問題情境 生活情境 活動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體驗。所以,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具有啟發性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創新學習。下面我就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創設導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堂的導入要鮮活多樣,不拘一格,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為目的。首先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例如,我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知識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導入情境。出示課件:米老鼠和唐老鴨在修剪草坪,米老鼠修剪了一個長方形草坪,唐老鴨修剪了一個圓形草坪,誰修剪得多呢?從圖上無法看出誰剪得多,怎么辦呢?同學們一致認為只要求出兩個草坪的面積就行了。同學們一下子就求出了長方形面積,但圓的面積如何求呢?看著同學們一個個冥思苦想、無可奈何的表情,我不失時機地加以點撥:能不能把圓轉化為我們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呢?這時全班同學熱情高漲,群群欲試。學生小組合作,努力探索出圓的面積公式,他們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發現如果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長方形、梯形、三角形越近似。這時,我給予適度點撥,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得出了圓的面積公式。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欲望
“思起于疑,疑能引思,思則生趣”,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以解決問題告終。由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充滿問題的情境,教師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認知矛盾”,產生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憤悱”境界,這樣學生的探究意識就會孕育而生。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今年11歲,可他到現在為止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相信嗎?經老師這么一問,學生心中產生了疑惑:11歲本來應該過了11個生日,而他怎么只過了3個生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當學生產生疑問,學習興趣被激起以后,再順勢引導學生:你想知道是為什么嗎?通過這堂課的探究,你們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始了新課學習,問題情境誘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三、創設生活情境,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問題,數學教學的生命在于實踐生活,在教學中,創設活生生的數學情境,使枯燥的數學概念具體化、生活化,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提取數學教材,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事物的習慣。例如,有兩袋大米,甲袋的重量是乙袋的5/8,如果從乙袋中取出6千克米放入甲袋,兩袋米的質量就相等,甲、乙兩袋大米原來各有多少千克?對于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乙袋大米就比甲袋多6千克大米”。單憑說教難以打破學生的定勢思維,我想可以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淺顯的生活問題。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媽媽去超市買回一些蘋果,給小方6個蘋果,給小紅4個蘋果,你知道小方比小紅多幾個蘋果?小方給小紅幾個蘋果,兩人的蘋果就一樣多呢?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我設計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很熟悉,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這時讓學生把這兩題比較一下,并思考這兩題有什么共同之處,其中蘊含著什么數學道理?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反復討論,在辨析中明白了其中的數學道理,悟出了解題方法,也積累了生活經驗。
四、創設活動情境,啟發思維的創造性
在教學中,我能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當學生認識了長正體、正方體、圓柱、球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老師用今天認識的物體拼成了一個小機器人(出示機器人),你們能從機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學的這些物體嗎?學生答:(1)機器人的胳膊是圓柱;(2)機器人的腿是長方體;(3)機器人的頭是球;(4)機器人的身體是長方體;(5)機器人的腳是正方體……接著,我轉向下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物體拼出自己喜歡的玩具,小組合作先設計出本組拼圖的方案,再動手操作。學生活動結束后,讓各組學生將本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介紹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物體,其中一組是這樣說的:我們組拼的是坦克,用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接下來各組的同學都紛紛派代表上臺向大家說明本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體。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表現得主動,拼得的結果豐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總之,把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邱學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福建教育.
[3]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