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印
【摘 要】課堂提問可以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不斷地探究未知,本文就課堂提問技巧方面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氛圍 針對性 時機 鼓勵 層次
教師提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學法的掌握,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想象力、創造力等各種素質的培養,無不蘊含在這一問一答之中。通過課堂提問可以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不斷地探究未知,同時教師也可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教學進程。
課堂提問要講究技巧性,才能發揮它啟迪、激發的功能,從而達到預期效果。課堂提問要抓住要點,并通過技巧運用,貫徹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接下來就課堂提問技巧的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一、營造寬松的提問氛圍
課堂提問應該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務必使學生主動參與,敢于回答問題,形成生動活潑、激烈爭辯、學習氣氛濃厚的氛圍。這樣學生的思維處于開放狀態,敢于充分發表個人的見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提高了學習效益。
二、既要面向全體,又要有針對性
教師提問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注意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有所不同。教師要因材施教,提問要有的放矢,使成績好的學生能更上一層樓,使后進生也不至于喪失信心。因此教師提問既要做到態度平和,目光注視著每一個學生,使全班同學都感到有被提問的可能,積極動腦思考;又要使全體同學從你的表情目光里,感到親切、信任,受到鼓舞而愿意動腦思考。
所謂的針對性,一是指提出的問題要根據學習重點和難點,抓住中心,牽一發而動全身,要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二是指提問學生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提高水平相當的學生。既不能使好學生感到問題太簡單而索然無味,也不能讓后進生感到老虎吃天,無從下手而百思不得其解,更不能故意給學生難堪,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三、要把握提問的時機、質量
提問不宜過早或過遲。過早的話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和預備知識、方法,學生回答不出來,反之,在教師做了一系列分析解釋后,只讓學生回答“是”或“不是”,那樣也沒有提問的必要。只有精心設計提問的時機,才能到達預期效果。提問的關鍵在于能否引導學生思考,所以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形式上的頻繁,教師應在關鍵之處,在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的地方進行提問,使課堂形成一種既積極思考,又輕松舒暢、張弛有度、錯落得當的良好習慣。
不失時機地、恰當地進行提問,可以起到鞏固知識,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但如果問題數量過多,會使學生手忙腳亂,招架不住;問題過少,會使學生思維松懈,課堂氣氛沉悶。因此,課堂提問數量要適宜,同時又要講究質量,當問則問,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因疑而思,深化認識,避免“是非問”和“填空問”。
四、及時鼓勵、肯定學生
在課堂中的提問,是教師指導學生探究未知的過程。學生回答問題一般從不完整到完整,這是正常現象,因此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時,對其正確部分也應給予充分肯定,對回答正確的同學應給予表揚。要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積極參與討論,敢于發言,敢于爭論,特別要支持那些能夠發表獨立見解的學生,有思想火花的學生。鼓勵學生回答問題要大膽,不要照本宣科,表達要清楚明白,不要含糊其辭。對少數膽怯的學生,要注意引導,給予鍛煉機會,問他們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
課堂提問不要答不出來或答錯就換人和批評,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多動腦子,學會思考。因此,在課堂提問中對于差生,更要多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而不能使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切忌以提問的手段去迫使學生學習,或對回答有錯的學生加以指責和諷刺,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害怕提問,師生產生對立情緒,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但是,對于學生回答中的錯誤,必須指正,必要時還應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
五、提問要有層次、有順序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要分層次、分步驟去解決,不能急于求成。提出的問題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理解能力、心理素質等差異來確定,做到難易適中,不要只提容易的,滿足于學生都能回答,熱熱鬧鬧;也不要認為難度越大越好,以難倒學生為快。問題要圍繞中心,層層深入,定向引導,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分析推理判斷的方法。有的提問要求學生放開思路,以訓練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提問時要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條理不夠清晰、不夠完整的結論,教師一定要再準確地復述一遍,務必使全班同學聽清楚、弄明白。
課堂提問技巧只是教學中的一些具體方法,教學有法,而法無定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開發學生智力,訓練學生素質,才是教學追求的完美境界,才是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endprint